样样稀松 作品

第818章 登北固山,京师新貌

 毗邻长江的北固山,高仅五十多米,既不险,也不秀,却为天下名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黄立登上北固山,对这句名诗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暮年的辛弃疾站在北固山眺望长江,瞭望那浩浩荡荡的江水奔流不返,应该是胸怀大志却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无奈。 

 内心再有不甘,年老体衰之时,也只剩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慨叹。 

 “幸好,朕还年轻,就算称不年轻,也在壮年。”黄立背负双手,微眯起眼睛,如辛弃疾那般瞭望长江,却是不同的感受。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天下英雄谁敌手? 

 黄立微抿起嘴角,目光微抬,仿佛看到了千里万里之外。 

 开疆拓土,明军正在扩张大明的疆域,气势如虎,谁能抵挡? 

 “这里还有刘备招亲的甘露寺呢,真的是三国时候建的。”旁边传来女人的声音,那是李云容等人在赏景议论。 

 “甘露寺的那块‘恨石’,传说是刘备和孙权用剑砍断的,应该是假的。” 

 “北固山就是这样啊,还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称,不过是因诗词而得名。” 

 北固山之得名,确实是“有仙则名”。 

 千百年来,吸引无数文人雅士,纷至沓来,皆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黄立淡淡笑着,并不插言评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管怎样,总算是见识一番。 

 “下山吧!”黄立含笑看向李云容等人,眼神的交流,便明白了各自的意思。 

 李云容落后半步,跟在皇帝身旁,微笑着问道:“皇爷,明天再登金山可好?” 

 黄立笑了笑,说道:“朕明天就不陪你们了,有些官员要接见。你们好好游玩,尽兴才好。” 

 “臣妾听说金山也不太高,要是太高,臣妾等怕是要望而却步了。”李云容笑着说道:“,不过,金山的名胜,倒是要比北固山多不少。” 

 黄立笑着点头,说道:“看你们的身体,还不算太过孱弱。爬山观景,只要量力而行,对身体好,心情也好。” 

 对于古刹寺庙,黄立不感兴趣,也不想因为自己的身份,给这些佛寺增光添彩。 

 对于妃嫔,他倒没有太过要求。而且,借着此次北上迁都,也有意让妃嫔们多抛头露面。 

 提高妇女地位的举措已经推出不少,如果再有皇家带头的榜样作用,效果应该会更好。 

 其实,对妇女的什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闭传统,都是封建礼教在作祟,权贵和富豪才会全力遵守。 

 象普通百姓,妇女也要劳动生产,也会从事力所能及的职业。要是连饭都吃不上,谁还会瞎讲究? 

 而且,把妃嫔长时间关在深宫内院,黄立不忍心,也怕她们心理扭曲。 

 那些封建皇帝的心理都有些变态,或许也是三宫六院妃嫔太多,总担心自己头上长草。 

 弄那么多太监,好象很保险。其实,这些人因为身体残缺,大多也都是心理变态。 

 反正,黄立是不会再让太监这个群体出现。不管是宫中有不少力气活儿,还是为了皇帝的尊严和面子。 

 外朝有禁卫军,内宫有女官和女侍卫。在南京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出现什么不好的事情。 

 只要有改变的观念,和自信的心态,就没有适应不了的习惯,只有皇权至高无上的冷漠,以及简单粗暴的手段。 

 况且,让自己的女人快乐幸福,不是一个男人的本分吗? 

 黄立与李云容边走边聊,给足了她贵妃的体面。虽无皇后之名,但执掌后宫,一直是李云容。 

 李云容不仅长得漂亮,也很有见识和本事。至少在经济头脑和算账能力上,其他妃嫔远不如她。 

 有所偏爱也是正常的,尽管黄立也没太过冷落另三位妃嫔。 

 “女侍卫全部用来保护你们,你领着她们好好散心游玩。”黄立温言嘱咐,也很放心。 

 李云容笑着答应,说道:“有皇爷的口谕,还有镇江府派来的向导,臣妾等便肆意一回。” 

 黄立笑着点头,说道:“本该如此,不要有顾虑。” 

 确实有一些官员需要接见,倒不是非要黄立耳提面命,亲口指示。 

 黄立要借此机会也考察一番,在问询和对答中,多少还是能够了解一些官员的性格和才能。 

 特别是发展地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黄立也想听听官员们的思路和办法。 

 虽然有很多后世的手段,但黄立还是希望博采众长。毕竟,时代不同,有些方法并不适用于古代。 

 而且,奏疏和题本也会不断呈送,他也要趁着在岸上的时间尽量处理完毕。 

 当然,现在没有什么紧急的政务军情,伐倭行动已经箭在弦上,作战计划和后勤准备已经完成,也不需要他再遥控指挥。 

 …………… 

 北京。 

 尽管还有一个多月,皇帝才会抵达,但京师的气氛已经热烈起来。 

 而重回帝

都的地位,即将成为天子脚下,对于商家和百姓来说,都是好事。 

 提前涌入的官员和眷属,以及两千禁卫军,已经极大地提振了京师的经济。 

 商家是最先受益的,官员和眷属要安家,要生活。 

 小到油盐酱醋、锅碗瓢盆,大到桌椅床榻,还有被褥铺盖、过冬衣物,都需要添置购买。 

 当然,行辕已经提前准备了许多,鞑虏北窜时也扔下了不少家什,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幸好,迁都的消息早已传播,商家预料到在京师会掀起消费潮,都备足了充足的货物,享受到了这波迁都福利。 

 这是在乡镇难以达到的繁华景象,也是普通老百姓所没有的消费水平。官吏和士兵不缺钱,在新兴的大明更是如此。 

 俗话说:京城居,大不易。 

 住在京城,什么都要花钱,不可能象乡村,还能自产自收,解决大部分的生活所需。 

 当然,也只有在京师这样的大城市,才能感受到大都市的繁华。各行各业,各色人等,都汇聚在这高大城墙围起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