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惊弓之鸟
重新屹立于世的大明,也再没有原来的宽厚仁和,会以极其宽大的方式,接纳并安置他们。
强弱的格局没变,但双方已经结下了血海深仇。从明军崛起,到现在,对满清一次的劝降优抚都没有。
太祖北伐后,还屡次招抚北元君臣,并致书北元昭宗皇帝,主动遣使送还其被俘的儿子(俘后被明廷封为崇礼侯)。
但这位号称三太子的中兴大明的皇帝,虽然也有招抚,但对的却不是清廷高层,或者说是满清的宗室王公。
这和满清入关后的所作所为有些相似,对于大明宗室多行杀戮,唯恐留下祸患。
“想来,伪帝也是这般想的,要斩草除根,断了大清复起之望,才能安心。”康小三心中这样想着,却也无可奈何。
就现在满清的实力,跟当年的北元根据比不了。不仅人力差距大,更是偏处于苦寒一隅。
大明气势正盛,要除恶必尽,自然不会行招抚怀柔之事。
“唉,伪明现在已经瞧不起大清了,也确实没有了被人看得起的资本。”康小三心中叹息,却也觉得脸红,就这实力,还大清呢?
康小三收拾情绪,缓缓说道:“罗刹人不可不防,可伪明的威胁更大。一千多里的路程,也不是天堑险阻。”
前有罗刹入侵,后有明军可能的突袭,康小三担心冬季过去,危险便会随之而来。
巴海知道皇帝的担心,赶忙奏道:“奴才已经布置了狼烟烽火,足有五百多里的预警。还在险要之地设了营寨,修了工事,可倚险阻击。敌人要长驱直进,没有那么容易。”
烽火台通常选择便于瞭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
烽火台之间的距离一般约为十里,明代也有距离五里左右的。
发现敌人来犯时,守卒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敌情便可迅速传递。
在明代嘉靖年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率领大军进攻大同、宣府等地,明朝边防将领李成梁、李如松等人奋力抵抗,并用烽火报告京城。
当时,“自大同至京师二百余里”,“自宣府至京师三百余里”,“自山海关至京师四百余里”,“自蓟州至京师五百余里”,“皆有墩台相望”。
据说,“日夜不绝”,“三日而至”。也就是说,在最快的情况下,消息能以每小时一百多公里的速度从边境传到京城。
如果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或者亭障相隔过远,在“昼不见烟,夜不见火”的情况下,就要采取其他措施了。
比如用书面报告代替,并用加急的传递方式报送上级。
顿了顿,巴海又接着说道:“多修建城堡,奴才觉得也是以防万一。若宁古塔实在难守,也有暂避之地。”
康小三明白了,轻轻颌首,说道:“既是如此,那便让萨布素出发巡视,选定地址,明年开春,就能修城垦荒。”
明军肯定盯着宁古塔,突袭也是以此为目标。狡兔三窟,康小三觉得更加保险。
康小三看着巴海,又开口询问道:“新城什么时候能修好?”
宁古塔旧城位于后世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浪河边的长汀镇古城村,新城就是今宁安镇。
历史上,宁古塔将军的驻地和治所两经迁移,易地三处。依次为宁古塔旧城、宁古塔新城、吉林乌喇。
康熙四年,巴海亲自监督修建了将军府新城,已经完成得七七八八。
巴海赶忙躬身道:“今年其实已经基本修好,只是万岁北巡,奴才想等开春,再细加修缮一番。”
雕梁画栋是不用想了,但巴海觉得再细致一些,加点彩绘什么的,作为皇宫也好看些。
那本来是他的将军府,成了皇宫,他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新城中另找小一些的宅院居住了。
至于迁城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海浪河闹过水灾,差点淹了旧城。
康小三摇了摇头,说道:“不必细修了。朕想尽快搬过去,你安排吧!”
巴海想了想,说道:“开春可以搬迁,剩下些收尾工作,可以继续进行,只怕扰了万岁清静。”
康小三摆了摆手,说道:“没有关系,就定在春天吧!”
“还有城内的居民,进行清理,流人不可居住。”康小三沉声说道:“三天之内完成。”
巴海稍微犹豫了一下,躬身道:“奴才遵旨。”
天寒地冻的,将流人赶出城,实在是有些严苛。
因为随着大批满人逃到宁古塔,已经占据了人口的多数。
毕竟,流人虽多,可能撑到宁古塔的,也不过少数而已,能兴起什么风浪?
在巴海看来,这有些惊弓之鸟、疑神疑鬼,根本没有必要。但皇帝吩咐了,他也只能遵照执行。
尽快搬迁新城,也是这样的心态。并不是新城有多坚固,而是想离得越远越好。
没有了旁的事情,巴海便告退而去。
屋内寂静下来,康小三坐在椅内,摸着扶手,环视四周,苦笑起来。
这也能叫皇宫?这也能叫御椅?还有那几个临时召来的满女,粗手笨脚的,看着不是赏心悦目,而是让人堵心。
明军是肯定会打过来的,康小三可以确定。
这就是伪明帝的脾气禀性,咄咄逼人,或者说是睚眦必报,一点也不大气宽宏。
“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事情,少则数月,多则一年两年。只看辽东经营得如何,能为明军提供多少粮草物资。”
康小三没有丝毫的乐观,更不敢奢望什么东山再起。对于明军的恐惧,已经深刻在心里。
实力差距太大,现在的大清,嗯,姑且这么叫吧,与大明相比,已经有如蚂蚁和大象的差距。
“不知道皇祖母怎么样了,还有赫舍里氏。”康小三用力抹了把脸,举目无亲,他直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