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亲事自己说,郁闷康小三
亲兵队长兴冲冲地来,又兴冲冲地走了。
他知道将军的一些事情,知道他婉拒了长辈的说亲,想要自己找,这下可是做了件好事。
“将军还是腼腆啦!”他一边走还一边有些腹诽,“若是放出风声,还不有的是人想攀高枝?自己就是一方镇守,还有郡王父亲,这家世……”
亲兵队长也想到了自己还是个单身,按照入伍的时间和年龄等条件,他也是能够娶妻婚配的。
“嗯,还是去登个记,万一有合适的,不管是什么出身和家世,老子的粮饷也足够养活一家人了。”
亲兵队长觉得这个婚姻介绍的机构真的不错,就是交通不便,官府和军队上组织的相亲见面会,次数有点少。
关键是现在辽东的人口不多,要组织同城会的话,人数就显得有点少,挑选的余地也不多。
而且,这刚兴的新事物,平民百姓要接受,也需要时间。就是军人,也有些抹不下脸来。
但他不知道的是,很快就会有更多的女人来辽东。除了劳力输出的朝鲜人,还将在明年的征倭中,抢掠很多人口。
朝鲜女人,倭女,都以柔顺著称。嫁了明人,用不了一代两代。十几年时间,估计就忘了出身和传统。
这也是尽快增长大明人口的办法,与归化同化是差不多的手段。
至于背井离乡、家破人亡,黄立不考虑那么多。
所谓妇人之仁,在他这个地位,还要领导大明在世界上与列强竞争,就根本不应该存在。
扩张本身就意味着血腥和杀戮,落后就要挨打,孱弱就要被征服,千古不变的道理。
…………….
宁古塔。
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农业开发的较晚,农作物种类比较少,除了少数耐寒作物外,其他作物很少种植。
顺治年间流人初至宁古塔地区时,“未见稻米一颗,有粟,有稗子,有铃铛麦,有大麦。稗则贵者食之,贱则食粟耳……”
稗子为常见田间杂草,而且水田稗草以杂草群落优势,大量夺取稻田中的环境资源,使水稻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而导致减产。
但在古代,稗子曾经是人类的主要粮食来源之一。稗子的种子成熟后可以采集下来,去壳之后就是稗米。
虽然稗米的口感和质量相对较差,但煮成粥或加工成面食都是可以的。
在灾荒时,人们会到野外去采集稗子作为食物来充饥。此外,稗子还可以用来酿酒或制作麦芽糖。
铃铛麦,就是莜麦,喜寒凉,耐干旱,抗盐碱,生长期短,果实可磨面制粉作各种面食。
历史上,直到康熙中叶,随着大量流人涌入,宁古塔地区已是有“谷凡十种,稗子、小麦、大麦、粟、秫、黍、稷、高粱、荞麦、穰麦”。
算时间的话,应该也是小冰河期临近尾声,或者是结束了。
小冰河期消退也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随着气候变暖,东北地区的水稻也能种植,豆、麦等作物也成为主流。
当时的宁古塔,能吃饱肚子就已经相当不错,哪还顾得上挑剔吃食的种类和精细。
而在宁古塔将军府,曾经的大清皇帝,九五至尊康小三的面前,却还摆着糕饼,菜肴也是有肉有鱼。
粮食是败逃而来的满人所携带的,数量已经不多,都被搜集过来,供他们的皇帝食用。
只不过,康小三却是食难下咽。象吃药似的,好半天才吃一口。
终于逃出明军的追杀,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但也仅仅是活命而已。康小三跑到宁古塔,既是异常艰苦,又是非常幸运。
但在这苦寒的流放之地,康小三虽然还是最高的待遇,但也尝到了流人的苦难和悲痛。
环境恶劣是肯定的,没有了金碧辉煌的皇宫,没有了呼之即来的奴婢,临时找来的几个满女,又岂能和采选的秀女那般乖巧,那般漂亮?
只是这些还罢了,亲人的离散,前途的莫测,都缠绕在康小三身上,使他难解忧思,闷闷不乐。
从北京撤退时,还想着能回到辽东故地,一边休养生聚,重振满人的武勇;一边与明朝抗衡,至少能维持后金时期与明朝的对峙状态。
尽管也考虑到了其中的艰巨程度,却万万不会想到会这么惨。不仅辽东没守住,连老家建州也立不足脚。
地盘丢了也就丢了,只要人还在,退到海西,或是退到宁古塔,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也未尝没有再振作而起的希望。
苦寒的艰苦环境,最是磨炼人的。康小三虽然没尝过,但祖先却是从白山黑水间崛起。
可是,在明军的穷追猛打下,族人也损失大半,这恐怕是对康小三最大的打击。
“撤了吧!”康小三终于吃不下去了,尽管只是吃了几口,可积郁难解,也不觉饥饿。
几个满女上前,收拾了饭菜。康小三已经起身,回到椅中坐下,怔怔地发愣。
“明军应该是不会善罢干休的。只不过辽东新复,粮草物资不够充足,又要适应严寒气候,才没有继续穷追。”
康小三暗自叹了口气,他终于明白失败的原因。满人失去悍勇之风是其一,明军的强大超出意料,则更为重要。
失去江南后,他还想着是南方的地形地势不利于八旗兵将的驰骋冲杀。在中原,骑兵的优势却不是明军能够抵挡的。
但现在,他已经意识到明军的火器太过犀利,是战争中获胜的主要原因。
其实,对于火器的重视,或者说是火炮,早在皇太极时代便已经开始。松锦大战,攻城掠地,都少不了大炮的功劳。
正因为如此,清廷才对绿营所装备的火器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和监督。
只不过,明军的火器发展,实在是太过迅猛,形成了近乎两代三代的差距。不仅完全压制清军,更将八旗的骑兵优势也大大降低。
而康小三和清廷高层,并没有充分重视,并意识到如此巨大的差距。否则,早退出关外,早经营辽东,还未必会有现在这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