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696章 让万岁高兴顺心

 离过年还有一段时间,但随着军事行动告一段落,北方的军政工作也安排妥当,逐渐顺遂,南京的官员们便轻快下来。 

 南方的恢复重建是不用操心费力了,得益于各项优惠政策,以及海贸的促进,经济状况已经超越了满清统治时的最好水平。 

 当时的江南,全靠着农耕收入。由于郑家的存在,海疆不靖,海贸没有兴起,甚至还沿海迁界,经济发展滞后。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靠着土地赋税,南方还养着三藩的兵,以及大批绿营,清廷的财政并不宽裕。 

 光复之后,除了海贸,还有缅甸和湄公省的补充,南方气候又适宜农业。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恢复重建的速度超乎预期,也就不意外了。 

 如今,北伐成功,民心振奋之余,也更加地安定。没有了战乱的阴霾,自然地安心地顾小家,奔小康。 

 没错,小康是皇帝提出的目标,要在南方三年内实现。这也差不多是光复债券到期的时间,朝廷没有了外债,百姓也有了积蓄。 

 北方呢,恢复重建也应该差不多了。虽然肯定比不上南方,但只要不为吃饭发愁,这太平盛世就算是到了。 

 “太平盛世,如今已是初见气象。”李来亨坐在马车里,拿着刚买的茶叶,透过车窗望着街旁的店铺和行人,嘴角微微翘起。 

 只看商铺伙计的吆喝,以及行人脚步的轻快,以及脸上的笑容,便能看出这世道的好坏。 

 还有这街面的清洁规整,行人车辆虽多,却是井然有序,不显纷乱。 

 “果然还是要早立规矩,并且严格施行,才能上行下效。时间长了,大家也都习惯了,也就习以为常,不觉苛严。” 

 李来亨放下了窗帘,思绪有些翻飞。 

 规矩,是皇帝所注重的。从小处看,施粥放粮领取赈济补助,老百姓都要排队;从大处看,恭谨自守,不违法乱纪,就是对于文官武将们的要求。 

 虽然有开国之功,李来亨等人却有自知之明,不敢居功自傲,一直谨守本分,甚至是小心翼翼。 

 稍有些忌讳的事情,他们都不去做。比如晋升亲王,比如外派差使,都担心物议,以及皇帝的心情。 

 李岳镇守辽东,李来亨就辞了北京军区的职务。虽然刘享镇守山东,刘体纯在北京军区,但这是皇帝的旨意,也是推脱不得。 

 当然,在刘体纯、李来亨、袁宗第、郝摇旗、王光兴这五位爵位最高的勋贵中,刘体纯以骁勇有方略著称,皇帝如此安排,自己也能放心。 

 剩下的党守素、塔天宝、马腾云三人,也是各镇一方,都封为郡王,资历和名望上,却还差了刘体纯等人一筹。 

 而且,得封郡王后,他们也有了激流勇退的心思。毕竟,郡王已经到头儿,虽然还能在军衔上晋升,可也不想到封无可封的程度。 

 所以,现在积极进取,想要建功立业的,都是爵位在侯以下,军衔在将以下的中低级将领。 

 “自古以来,武将因为掌兵,便多遭嫉妒和猜疑,比不得文官,皇帝没有拥兵自重、跋扈自雄的担忧。” 

 李来亨觉得不掌兵权的话,更能安心。毕竟,他们这一代都有些历史问题,不好位高权重。 

 “幸好下一代还算争气,在战争中成长起来,也得到皇帝的信重。按照年龄,哪怕是下一任皇帝,兴许也有用得着的机会。” 

 李来亨摇了摇头,甩开这点私心杂念,甚至是有些大逆不道的心思。 

 马车停了下来,已经到了郡王府,侍卫队长上前拉开了车门。 

 李来亨下了车,看了一眼府门,刚换的匾额,可宅府没换,就比正常的郡王府第要小很多。 

 但李来亨看似满意,皇帝要重新赐宅或扩宅兴建,他也是婉拒了。同他一样,王光兴和刘体纯也是如此。 

 一是要迁都北京,他们这些勋贵十有八九也要去京师居住。毕竟,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更让人放心。 

 二是想着低调一些,府宅已经尽够住了,再大兴土木,引人侧目,兴许真当自己是居功自傲。 

 进到府中,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便蹦跳着迎上来,嘴里喊着爹爹。那是李来亨的小儿子,叫李国。 

 李来亨老怀大慰,蹲身相迎,抱着儿子转了一圈,才放到地上,牵着儿子的手向后宅行去。 

 一边走,一边和儿子说着话,李来亨问着儿子的学习情况。 

 大城市中都建起了小学,不管是出身富贵高官,还是平民百姓,都有资格入学。但却是要交学费的,这和乡村有所不同。 

 学费不算高,且还有退费的规定。小学毕业考试通过,退一半;初中毕业,全退。 

 这主要是鼓励学生们继续深造,而不是为了赋税优惠而只混个小学毕业就算完事大吉。 

 普及教育是提高受众面,但也会逐渐出现金字塔形的人才结构。高端的少,可普及的越广,人才基础越是牢固。 

 就现在的知识深度,黄立觉得达到高中都够呛,就更不用说大学了。初中毕业的优秀者,就能够进入研究机构,分专业深造。 

 “儿子这回考了第三呢!”李国象同龄孩子一样,拿个奖状都能兴奋几天的那种,对着父亲充满骄傲地说道:“老师夸了我,当着全班的面儿。” 

 李来亨欣慰地笑着,也夸奖道:“考得不错,等考了第一,爹有奖励。” 

 李国眨巴着眼睛,说道:“爹,能奖励我一把刀嘛?” 

 李来亨愣了一下,随即想到李岳派人从辽东送来的马刀,是缴获的战利品,十分精美。 

 那把马刀就放在书房,打造了专门的刀架。李国盯着眼睛发直,还小心翼翼地伸手摸过。 

 男孩子嘛,没有不喜欢刀枪的。但年岁在那摆着,拿着利刃让人担心。 

 李来亨沉吟了一下,说道:“爹叫人打造一把没开刃的,但也只能放在家里,不能拿出去。” 

 李国连连点头,咧着嘴笑道:“不拿出去,就在家里稀罕。” 

 李来亨这才放心,抬头已经看到妻妾迎候,便微笑颌首,随妻子先去了正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