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687章 海军还不够强

 黄立虽然暂时不想开战,但却一直在做着开战的准备。并且,在海贸领域,也加强了对荷兰人的竞争和排挤。 

 荷兰人与倭国的贸易,因为要向大明交纳过路费,以及大明的海贸兴盛,已经变得无利可图。 

 对孟加拉的征服,也将使荷兰和英国在孟加拉所设的据点,不得不撤出。 

 荷兰殖民的重心不在亚洲,又正与英国在争夺海上霸权,分身乏术,难以与大明争锋。 

 英荷战争不管结果如何,荷兰必须实力大损。 

 等到大明海军在亚洲布局完毕,就算是集中力量前来交战,大明占据地利之势,倒也不怕荷兰红毛子。 

 “海军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西夷那边的主力战舰,最大的排水量已经达到了一千五百吨,可大明海军最大的还没超过千吨。” 

 黄立要的不是笨重缓慢的福船,或者是封舟,而是更加适合远航和作战的风帆战列舰。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英国造出了最大的风帆战列舰“海上君王”号。 

 其有三层统长甲板,总长度达五十一米,载炮达到104门。光是火炮的重量,就达到一百五十多吨,船上有八百多名水兵。 

 而且,在以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风帆战列舰还会不断地增大。直到接近六千多吨的庞然大物,这已经是风帆操作船只的极限。 

 黄立争取与法国建交,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学习法国的造船技术。 

 要知道,法国的海军曾经也很强大,在舰队的数量和吨位上,并不弱于英国。 

 但在战略战术,以及海军官兵的斗志和素质上,法国全面落后于英国。 

 荷兰和英国都将是大明的敌人,法国却威胁不大。黄立为了安全和保险起见,自然要防范英荷两国。 

 “可惜,火炮燧发机的研制虽然颇有进展,但在攻打吕宋时,却已经来不及装备。大概要两三年的时间,大明海军才能拥有此利器。” 

 既然在舰船上的差距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迎头赶上。黄立就只能借助于自己超前的知识,用金手指来提升大明海军的战力。 

 触发式炮弹、火箭弹是其一,另外一个黑科技,则锁定了火炮燧发机。 

 前装滑膛炮的精准度不高,在移动的舰船上,就更加感人。 

 当时的海战,往往是平行航向的两支舰队之间冗长的交火,久久不能出现决定性的战果。 

 滑膛炮的点火发射是用的火绳,长短都有固定的尺寸。长了可能贻误战机,短了又可能误伤人员。 

 可即便是长短正合适,火绳的燃烧也需要时间,至少也要十来秒钟,让炮手有时间离开火炮,避免被泄露的高温燃气,以及猛烈后坐的炮架所伤 

 如果是以静止对静止的射击,火绳的燃烧时间长短也并不算重要。但是在起浮移动的战舰上,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别说十来秒,就是几秒钟,舰船说不定就前进了很多米。开炮时的瞄准,就没用了。 

 滑膛炮的射击本来就不精准,瞄准后能否击中目标,也有很大成分的运气在里面。 

 在双方都处于移动状态下的火炮轰击,能有怎样的命中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燧发机就避免了火绳的诸多弊端,更加地安全可靠。能让炮手更专注地瞄准,时延也大大缩短,增加了其命中的精准率。 

 便燧发机虽然与燧发枪的原理一样,可要应用于大炮,却还不是那么的容易。 

 毕竟,在厚重的火炮上安装燧发机构,还要让火炮保持坚固性,可比火枪要难多了。 

 如果是现有的火炮,就要有更加牢固稳定的焊接技术,使燧发机构与火炮近乎成为一体。 

 如果是新铸造的火炮,则要在火门处进行改造,或铸出能够固定燧发机的位置,或者把燧发机的主件作为火炮的一部分一起铸造。 

 否则,没开两炮就把燧发机震掉了,或者震坏了,那还不如用火绳呢! 

 “不管是哪种工艺和方法,就算重新铸炮,两三年的时间也要力争让海军全部装备上燧发火炮。配以触发式炮弹,将成为海战中出奇制胜的优势武器。” 

 相对于陆军所用的火炮,改造就没有那么迫切,可以往后拖延。 

 毕竟,相对于海军,大明陆军的火炮,以及线膛米尼枪,武装装备已经是世界第一。 

 “启禀万岁,国安部杨起隆在外候见。”小柳终于等到了皇爷结束思索,赶忙躬身奏道。 

 黄立点了点头,喝了两口茶水,调整了下思路,才命人宣杨起隆入殿。 

 杨起隆是个人才,至少黄立认为不简单。只是在国内,用武之地并不多。大概也只有蒙古诸部那边,需要分化瓦解,需要一个挑拔离间的说客。 

 但有归化的蒙古人,做这些工作更适合。而在土邦林立的印度,或许更能发挥他的作用。 

 杨起隆进到殿内,也不敢细看,便向只隐约看到的人影跪倒叩头。 

 虽然在光复北方的过程中,他也算是立功不小,但却不是正经军人出身,只相当于一个密探谍子。 

 国安部倒是也没亏待他,因为他熟悉京城情况,便先安排了在北京行辕的工作,官职为六品,也不算低了。 

 有了官身,杨起隆倒也没有什么不满足。想高官晋爵,他有自知之明,那点功劳远远不够。 

 所以,他也踏实努力,在治理京师的工作中,得到了张煌言和张公诲的夸赞。 

 但他却万万没有想到,皇帝竟然知道他这一号人物,下旨令他赴南京陛见。 

 心中既是忐忑,也是激动,杨起隆不敢耽搁,没走运河,竟是从天津坐海船,直接到了南京,提前了很多时间。 

 “免礼,平身。”黄立很有兴致,真想看看能在鞑虏的心脏笼络起一帮人,敢于造反的人物。 

 尽管这位在历史上也冒名“朱三太子”,和自己是一样一样的。但大事已定,倒也不用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