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皇帝的兴趣爱好
陛见的时间不算短,差不多有小半个时辰。杨起隆走出皇宫时,还有些晕。
“孟加拉,印度,王公林立,分化瓦解,挑拔拉拢……”杨起隆用力摇了摇头,看了一眼手里拿着厚厚资料,好半晌才露出笑容。
这是得到万岁的青睐和重用啦,国安部南亚局总监,这个名字响亮哈!
“不过是些形似诸侯的土著蛮夷,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作威作福。打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万岁不过是想更加省力罢了。”
杨起隆明白了皇帝的宗旨,也就轻松下来不少。
资料并不是很全,只是对莫卧儿王国的介绍,以及众多土邦的大致情况。
但这不要紧,杨起隆到了孟加拉,就会吸收当地的人作谍子,将各个土邦的情况全部摸清楚。
南亚局是对总督陈进才负责,刺探相关的情报,并提出建议,为行动提供相关支持。
谍子密探的任务,则是收买拉拢,或是各土邦王公,或是王公手下的将领官员。或挑拔土邦之间的关系,或颠覆土邦王公的统治。
听起来复杂繁琐,但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工夫。皇帝要征服印度,或者说南亚,并没有确切的时间。
“打下来容易,凭明军的战力,对付土邦还不是摧枯拉朽。可要稳定统治,却不容易。所以,万岁才定下的蚕食,而不是鲸吞。”
杨起隆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对于印度的征服,不想动用太多的明军,用的是土兵,以后则将是当地的土著兵。
同样,钱粮物资上也不想投入太多。除了初期,以后就是以战养战。
这也正常,做买卖嘛,没有亏本的。征服为了什么,不就是收益。以孟加拉为根据,国内提供支持的就是武器弹药。
反过来,征服印度就是要为大明提供财富物资,还将是持久的。
想到几乎是独掌一方大权,杨起隆的心里更加热切起来。皇恩浩荡,自己在御前是挂了号的,干得好坏,可全在万岁眼中。
轻轻吐出一口长气,杨起隆挺起了腰板,大步走过午门。只是在路过国旗的时候,停下脚步,抚胸弯腰,行了一礼。
如他这般作态的不少,走过此地的官员都是如此。国旗的庄严,以及代表的意义,正在逐渐深入人心,从官员开始。
殿内又安静下来,黄立喝着茶水,又是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
正如杨起隆所想,对于南亚的征伐,黄立确实不想投入太多的兵力。
海军不算,陆地上的战斗,就是要靠数万土兵、数千的明军炮兵,以及不断组织起来的土著雇佣军。
能够继续投入的军队也不是没有,云南的土司还有人力物力。征服孟加拉只是开始,看到实际的丰厚利益,这些土司应该也会加入其中。
还有缅甸的掸族,也不宜在缅北长居。离云南太近,日后恐怕成为不稳定的因素。
武器装备也只是初期的投入,以后想要,那就得花钱买。
陈进才已经了解,缅甸日益稳固,不仅是造船厂,还将建炮厂、兵工厂,为征服南亚提供武器弹药。
“明年打完吕宋的西班牙人,全军也要换装火帽线膛枪,在武器装备上再次提升优势。”
黄立摸着下巴上刚刚冒出的胡茬,嘴角微微抿起。
火帽的关键是雷汞,而雷汞的制造是化学反应。就算西夷拿去实物,限于化学水平,也仿制不出。
黄立早已做了严密的防范措施,除了正常的保密措施外,硝酸、硫酸、雷汞的生产制造还分到了相隔较远的数个工厂。
这样的安排,使得一处生产工艺泄密也没用,整个的生产流程只有极少数人掌握。
雷汞是借助于金手指,强行拔高的科技产物。如果是化学正常的发展,要到一百年后,才会问世。
而雷汞出现的重大意义,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起爆药。压入铜盂,便是火帽;压入铜管,则是雷管。
硝酸制造艺成熟,甘油则更容易制取,硝酸甘油的发明便是水到渠成。用硅藻土吸附,再有雷管引爆,就是猛炸药。
要形成工业化的规模生产,显然需要很长的时间。
但黄立现在开始布置,就能尽早地用于军事,将使明军以强大的火力而所向无敌。
即便是备而不用,也比临时上马要快得多。当西夷以为在武器装备上能够与明军抗衡时,明军又能换装,再次占据优势。
“换一次装备,打一场大战,让敌人们心惊胆寒,摸不清大明的底蕴,明军的真正实力。”
黄立微笑起来,第一场大战,就在吕宋,将是线膛米尼枪对燧发滑膛枪的胜利。
而米尼弹的秘密,只要出现在战场上,便难以继续保密。就如同科技发展,不进则退,光靠保密是维持不了长久的。
“强行拔高的化学研究,几十年总能形成体系。不说化学家,培养出一批化学工作者,总是没问题的。”
黄立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皇帝的话,工作的重点已经有些偏。政治上,军事上,只是抓总,主要精力却放在了科技的发展上。
“偏就偏吧,其实,这才是自己的长项。发展战略已经确定,政策已经制定实施,如果还要自己事必躬亲,那也不算个合格的皇帝。”
黄立想通了,便又铺纸提笔,翻看着书籍,画着图纸。
有了牛马,农业确实能得到很大的发展,但也就是那样,人力有限,耕个几十亩也就到头儿了。
能够改变的就剩下农业机械了,虽然达不到后世的机械化,但也能节省很大的人力。
所谓春种秋收,正是农忙的两个季节,后世的机械化也集中在犁地、播种和收割上。
早在汉代,便有了耧车,能通过畜力牵引,实现开沟、播种、覆土三道工序合而为一。
两人一牛使用耧车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可以播种一顷地,三道工序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黄立曾经在后世的网络上见过一款西夷在十八十九世纪所使用的播种机,是一位音乐家根据管风琴共鸣的原理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