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要地淡马锡
丁调鼎的心中早有定论,在施政上也是以此为宗旨。他相信,皇帝也希望官员是这样的原则。
明末的农民大起义,殷鉴不远。皇帝不计旧怨,但历史教训又怎能不吸取?
“大人。”年轻官员瞅了眼车外,看似随意地问道:“今天民政部又有一批宣誓入籍的夷人。”
丁调鼎沉吟了一下,打消了去看看的心思,象是告诫般地说道:“往后不可把夷人挂在嘴边,不管是入籍的,还是尚未入籍的。”
“是,是下官的错。”年轻官员赶忙躬身,表示受教。
《国籍法》日渐完善,实施后的效果也相当不错。
大明子民所享受的待遇,令人垂涎眼热。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家人,更为了能挺直腰杆自称明人,
等级是必须要有的,这样才能使人上进。或者说,彰显出明人的优越。
要想加入大明国籍,除了正常的规定,比如定居五年以上,会说汉语,通过小学毕业考试,没有违法犯罪事实等等。
还有人性化的规定,能够比正常的年限快上许多的。其中最容易的,便是当兵入伍,为大明征战,三年即可。
如果作战勇敢,荣立军功的话,两年也能入籍。而且,其它的如文化程度等条件,还能够放宽。
如果是走从军入籍的路子,不仅能得到粮饷,退役之后还能享受优惠政策,家属享受军属待遇。
因此,在湄公省的越人十分踊跃。最近一年,又有了高棉人的入伍从军。
能够在湄公省定居生活的,自然都是服顺的。不服顺的,早就或杀或逐,或是被送去做苦力挖矿了。
现在湄公省暂缓扩张,这些越人高棉人组成的军队也没闲着。
丁调鼎调派了一万多去登嘉府,连带着家眷一起。既增多登嘉府的人口,又增强那边的战力。
当然,也给予了这些人优惠的政策,由杨生芳负责落实。
除了湄公省的支援,缅甸的陈进才也调派了一万多缅人组成的军队前往登嘉府,使得杨生芳手中有了更加强大的实力。
登嘉府的征战还要继续,要按照万岁的计划,占领淡马锡后,也就是后世的新加坡,才能够暂时告一段落。
丁调鼎看过地图,发现一点也不出名的淡马锡,地理位置竟然相当地重要。而且,现在抢占淡马锡,孱弱的柔佛王国肯定抵挡不住。
淡马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北隔狭窄的柔佛海峡与柔佛紧邻,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要冲地带。
同时,其又扼守马六甲海峡出入口,是天然的黄金水道,素有“东方十字路口”之称,战略位置毋庸置疑。
当然,这是黄立基于后世的理论,得出的结论。现在的淡马锡,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而新加坡的近代史,要在一百多年后才肇始。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登陆新加坡,与柔佛苏丹订约,开始在此设立贸易站。
也就是说,明军对于淡马锡的占领,可能会很轻松,甚至是兵不雪刃,便能完成。
要知道,柔佛王国不断地与苏门答腊岛上兴起的亚齐王国交战,后又与葡萄牙殖民者进行战争。
这场战争历史上称为“三角交争”,大约持续一个世纪之久。
在崇祯十四年,柔佛王国又与荷兰人联合,打败了葡萄牙在马六甲的军队。但也仅此而已,马六甲转而被荷兰人所控制。
现在,柔佛王国不仅要面对明军的强大进攻,还遭受了苏门答腊岛上的占卑的入侵,国势岌岌可危。
在这样的形势下,柔佛王国很可能不战而弃淡马锡。甚至会欢迎明军的占领,成为阻挡占卑入侵的屏障。
尽管明军已经相继占领了登嘉、吉兰丹、霹雳、槟榔屿和彭亨州,从陆地上打通了马来半岛,能进入印度洋,并同缅甸建立起联络。
但实际上,明军并未与柔佛王国大举开战。因为,吉兰丹和霹雳,以及吉打,是属于北大年苏丹国的地盘。
北大年苏丹国被当时的明朝称为大泥,地方还包括玻璃市,以及后世的泰南三府:北大年府、陶公府、也拉府。
也就是说,明军占领的马来亚半岛的地盘,将柔佛王国和北大年苏丹国分隔开来。
而北大年王国与暹罗则是敌对的关系,世敌缅甸被灭后,暹罗能够腾出手来,想要南下吞并北大年王国。
正因为如此,北大年王国面对虎视眈眈的暹罗,被牵制了力量。等到明军突然进攻,也难以集中全部力量作战。
于是,在马来亚半岛便形成了四支势力交织的复杂局势。如果包括占据马六甲的荷兰人,则是五方角逐。
而无论从兵力,还是武器装备上,明军都占有很大的优势。没有横扫鲸吞,不过是不想过于分兵而已。
“登嘉府经过将近一年的镇压和治理,所占地方已经基本稳定,应该能够再次发动,完成万岁制定的目标。”
丁调鼎眼帘微垂,陷入了思索。
既然登嘉府暂时归湄公省辖管,在入京述职时,少不得万岁要加以询问。
如果没有思虑周详而露怯,那可太丢人了,会影响万岁的观感和接下来的任用,这是丁调鼎所万万不希望的。
而且,万岁有万岁的安排和交代,他也要有自己的思维和见解。
比如湄公省的扩张,丁调鼎认为沿湄公河西进可以暂缓,但沿海的进击却还要继续。
至少,要占领真腊的西港,扼住金边的出海口。既能加强对暹罗湾的控制,离登嘉府的距离又更近一些。
同时,在与暹罗和安南对真腊的争夺中,明军也能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从十七世纪开始,真腊便成为暹罗和安南这两国互相角逐的场所。
在不长的时间里,真腊已经更换了二十二位国王。由于安南的南北对峙,暹罗最终确立对柬埔寨的宗主国地位。
“万岁对于暹罗的态度,似乎是决定吞并真腊的关键原因。”丁调鼎思虑着,也不敢确定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