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阿原 作品

第十五章. 菩萨药方

 另一方面,是希望信徒拿到药方后,百思不解,只要四处找人寻人问药,破解药谜,借此增加和扩散宗教的影响力。

 最后一个原因,这些药引的名字格外晦涩难懂、模棱两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万一药方不起效,可以推说是药引误解的缘故,万无一失。

 元医生作为凡世的医生,行的是凡人的诊治之法,严格说来,算是抢夺了菩萨的“生意”,算得上是“菩萨”的对手。它的信徒却拿着“菩萨”开的药方,来找元医生寻药,荒诞如斯。

 这看似诙谐荒诞的行止背后,恰恰是普通人的生存处世的精明。在中国人的生存哲学里,宗教神灵从来都只是被高高捧起,来为人们自身需要服务的“泥塑”,哪怕是信徒,他们更多的也是出于自身的利益的需求,在与神的对话中,他们可谓无一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元医生双手轻轻地捧着药方,表现得分外敬重和郑重其事。眯着眼,让对方觉得他在格外认真地看着药方,他一边看,一边问道:“哪里?什么药?”

 “叫什么‘屋上白’和‘纸伞灰’,不知道是什么。”对方伸出手指,隔空远远地指一下,说道:“最后面。”

 “问了别人没?别人怎么说?”元医生问道。

 “问了,问了好多人了,都不晓得是什么。有的讲是把油纸伞烧成灰的,听起来都不像。”他说继续道:“其它药都买到了,就这两味药引子问不到。元医生您医术高明、见多识广的,看您能解出来不。”

 好吧,既然都是治病……。元医生沉吟下来,他的大脑开始飞速转动起来: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神灵喜欢“附会”的习惯,菩萨药方里的这种名字,一般既要从它的形、颜色上联想,又要尽量和宗教神灵扯上联系,这样的破题,才能让人信服,才能最大程度地贴近“菩萨”药方的本意。

 从字面上理解,屋上白,应该是指的一种屋顶上的长得白色东西,屋顶肯定不能是现代的彩虹瓦或者石棉瓦,这也太显而易见了。应该是传统的黑瓦,或者干脆就是以前的茅草屋顶。

 现如今茅草屋顶已经凤毛麟角了,可是在过去的农村,这样的屋顶很多,家家户户都有,既普通又罕见。不过正因为茅草屋顶少,所以此处反倒很可能就是它,出人意料又非常在情理之中。所以白指的是茅草屋顶经年累月之后,因为风吹雨打,潮湿霉变之后,在草杆上形成的一层白色物质。

 元医生说出了自己的第一个答案,他显得十分有把握地说道:“还记得茅草屋顶不?时间久了,稻草杆子上会有一层白色的东西。屋上白,应该就是它。”

 “……,真的!”对方想了想,好像也突然恍然大悟,大声夸道:“元医生不愧是当医生的。问了好多人,都没想到是这个。”

 “一般人很难得想到,现在茅草屋顶少了,看都难得看到了,还要想到上面的白色的灰,普通人确实难得想到。”元医生明谦实骄。

 对方又问道:“那元医生,第二个呢?纸伞灰。”

 纸伞,表面上看,指的是油纸伞,那么纸伞灰就是油纸伞烧成灰,同样似乎过于简单了,那肯定不会是它,元医生又不是第一次解这种“菩萨”药引的难题了。

 农村里常见的纸做成的“伞”,除了油纸伞,还有一种也是伞——就是有人去世出殡时用竹竿支着举起来,用纸做的,庇护亡人去往黄泉路的“往生伞”。葬礼结束后,它们就被四散地插在新坟的四周,经过日晒雨淋之后,就会变得非常脆弱易碎,手指轻轻一捻就成了纸灰。

 于是元医生给出了第二味药的答案,说道:“纸伞灰,我猜测,”元医生停顿一下。

 他说猜测是为了增强自己所说话的信服力,这是他的表达习惯,表明他的郑重其事和成竹在胸。他接着说道:“应该是死人出殡举的伞。你去找个死人不久的坟,搞一点点,捻成灰就可以了。”

 对方再次“啊!”地恍然大悟,连声说道:“不愧是元医生,当医生的人,就是内行。到处问遍了,问了好多人都没有问到。”

 “应该就是我讲的这两样,不信你再去问。”元医生志得意满地把纸片递回给对方。

 对方连忙双手接过,点头称谢:“谢谢元医生,谢谢元医生,帮了大忙了。”

 他似乎因为卸下了他好久以来心中的重石,心情非常愉悦。他再次从靠近胸口的衣服内口袋里掏出笑梅烟,抽出一根恭恭敬敬地递过来,说道:“元医生抽根莠烟子。”

 这次元医生没有再拒绝,伸手接过送进嘴里,对方把吸了一半的烟递过来,给元医生接上了火。他弯下腰,从车把上重新捡起扁担放在肩上,站起身抬起独轮车:“啊呀,今天运气好,刚好碰到您,省了事。本来打算明天要来您家里问您的。”

 “少陪了,元医生。”说着对方开始用力,推动独轮车“支呀支呀”地走了。

 元医生挥了挥手,笃定大声的强调:“应该就是我讲的两样,你放心回去问。”说着,元医生也抬步上了石桥。

 这是一次成功的邂逅,双方都得到了收获。对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两味药引的“答案”,元医生再次证明了自己“医学知识”的渊博,还可以作为他丰富“说讲”内容的素材。

 在这件事情上,元医生对“菩萨开药”的真伪心知肚明,他仍然会卖力地配合对方,努力破解出药引的谜底。药方里的两味药引到底是什么,显然并没有确切的答案。对方自己也肯定隐约知道这样的事实,但是他依然会努力寻求答案,直到找到那个“最符合自己内心期望”,“最能让所有人信服”的结果为止。

 关于这一点,问询者和被询者,彼此都心照不宣,更不会有人去挑破。他们都会遵守这样的规则:被询者不会质疑药方的有效性,自由解读是允许的;询问者不会质疑答案的准确性,他们“货比三家”地挑出更符合的答案也是可以的。

 神奇的是,人体本身也在卖力的配合这样的表演——人体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和“安慰”,能够明显的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发挥更大的效力,短时间内,就能使病人的症状得到极大地缓解,甚至痊愈。就是说,大部分情况下,“菩萨”药方是有效的。

 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