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钱粮,钱粮
“这样也好,经济要发展,需要全民的努力。农民耕种收获,也需要出售赚钱。赋税货币化是朝廷大政方针,早晚是要全国实施的。”
全凤翔边走边想,思路逐渐成形,觉得可以规范和促进这种预收机制。
百姓手中有了钱,又对将来有憧憬和期待,对于土地的投入会更大,也会更用心出力地耕种。
商贾或坊主有了相对稳定的货源,农民有了不愁卖出的渠道,互利互惠。
全凤翔回到衙门,已经决定召集商贾和百姓,拟定出具体的章程。未雨绸缪,总要比事后补救好得多。
辽东与北方的情况不同,在大政策的框架内,皇帝也给了全凤翔比较大的施政空间,能够实施一些灵活的地方政策。
……………
南京。
节日的气氛逐渐淡薄,欢庆后的臣民又恢复到正常的生活方式和节奏,纷纷地忙碌起来。
北方的春天来得要稍早一些,正月过完,便要备耕备产。
种子、农具、牲畜,以及种植什么作物,比例多少,朝廷这边是抓总,地方官府则有调整的空间。
南粮北运的工作一直在进行,海运取代漕运已成定局。
即便是在台风多发的季节,中断也是短时间的。沿海的众多港口,也为躲避台风提供了安全保障。
除了海运,便是内河水运,嘉陵江、汉江、淮河等内陆江河,也都尽量展开水路航运,将南方的粮食物资运往北方。
鞑虏败亡,蒙古诸部或混乱,或观望,北方的边墙出现了难得的平静。只有察哈尔部在厉兵秣马,四下联络,为统一漠南蒙古做着准备。
鉴于新兴大明的强盛军力,蒙古诸部暂时都采取了和平政策。他们也急需棉布、丝绸、铁锅等生活用品,对大明的开放马市保持着欢迎态度。
毛寿登面对御座上沉稳镇定的年轻皇帝,心中只有钦佩和敬仰,可财政压力让他又不得不实话实说。
“经过不断的输粮,北方各地的囤积,已经足够支撑三月有余。但朝廷财政压力很大,国库现存银不足两百万两。”
两百万两听着还算不少,但按照目前的运输粮食物资的数量和速度,支撑不了多少时间。
何况,还有官员的俸禄,以及其他的工作,都需要钱粮。所以,毛寿登认为一个多月就会耗尽国库存银。
黄立轻轻颌首,并没有焦躁的表现,开口问道:“众卿有何办法?”
毛寿登看了一眼洪育鳌,便收回视线,微垂下头。虽然是首辅,但召见内阁成员,也不能光是他说话。
洪育鳌躬身奏道:“微臣等以为,办法有三:一可加印纸钞,二可再发国债,三嘛,则是请万岁拔调内帑。”
黄立笑了笑,说道:“诸卿估计,这两百万银子,能支撑多长时间?”
又买粮运粮,又买牛马,又发俸禄,还有以工代赈的工程,这都是要花钱的。虽然以后能陆续收回,或是创造更大的价值,但确实很紧张。
洪育鳌沉吟了一下,奏道:“回万岁,如果按照现在的投入速度,顶多支撑一个半月。”
黄立垂下眼帘,思索了半晌,才抬起头,缓缓说道:“继续向北方和辽东输送钱粮,朕有解决的办法。”
毛寿登暗自松了口气,以为皇帝是要动用内帑。尽管他不知道内帑具体有多少,但一两百万银子应该还是有的。
再多印些纸钞,撑到湄公省和江南的第一季收获,便能有所缓解。而北方和辽东的秋收,也就六个月的时间,怎么也能熬过去吧!
李来亨有些无奈,但还是硬着头皮上前奏道:“启奏万岁,军工厂也需要资金生产。就是只估算工匠们的薪酬,一月也要四五十万银子。”
黄立点了点头,说道:“军工厂绝不能停,朕先拿出五十万银子,保证正常生产。”
看皇帝不急不躁、胸有成竹的模样,毛寿登、洪育鳌等人互相目视,神情也稍微放松下来。
其实,黄立心里也有些焦急,只不过面上不显罢了。至于拿内帑,倒是并不心痛。反正,这都是大明欠他的,早晚是要还的。
当然,内帑也剩的不多,也就不到两百万银子。
但皇家作坊生产制造的镜子、丝绸、玻璃制品等商品,是不断的进账,并没有季节性。
“可惜,造船厂那边可能要放缓速度了。”
黄立微皱眉头,摸着下巴,思索着,“也不一定,征伐孟加拉的胜利毫无疑问,就是不知道会不会带来更大的惊喜。”
从时间上看,结果也快出来了。如果缴获超出预期,所有的财政问题都迎刃而解。
况且,抢掠财富不过是开始。只要统治稳固,孟加拉将持续地为大明输血,赋税收入就非常丰厚。
“还有吕宋,西班牙人盘踞了那么长时间,总有不少的金银财宝吧?”黄立的信心又强了起来。
孟加拉和吕宋加起来,能得到四五百万的银子,就足够支撑到秋收。北方和辽东的钱粮便会缓解,达到自给自足,也不是奢望和幻想。
毕竟,今年的耕地数量大幅增长,马市增添了相当多的大牲畜,军队的战马也会参与耕种。
再加上,又有土豆、荞麦、玉米等耐寒耐旱作物,粮食产量创出新高,也不算意外。
解决了北方和辽东的吃饭问题,就能够将其他的工作铺展开来。比如治河。
想到黄河水患,黄立却是抑制不住头痛,忍不住轻抚着额头。
这可是大投入,还是持续性的,十年八年都是少的。每年至少得三四百万,这就是三四千万银子啊!
神情有些怪异,黄立也看到了众臣投来的疑惑目光,赶忙摆了摆手,强笑道:“若无其他公务上奏,此次廷议便结束吧!”
毛寿登等人躬身告退,除了要钱,其他的公务都算小事,他们就能自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