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两情相悦,鞑虏内讧
沈阳。
夜幕降临,彩灯放出光芒,不仅商铺悬挂,住宅也应景地挂出灯笼,欢庆光复后的第一个元宵佳节。
官府还组织商家和百姓,在街道上布放了冰灯、雪雕,在街中心的广场上搭建了舞台,请了戏剧杂耍艺人表演。
吃过晚饭,军民百姓便纷纷走上街道,观赏彩灯,观看表演,欢声笑语弥漫在整个城中。
李岳穿着便装,脸上还戴了脖套,将脸也藏起大半。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他本来的面目。
高小妹戴着红色的毛线帽子,上面还有个白色的绒球,这是商铺的新款,能护着脑门,也能捂着耳朵。
跟在李岳身旁,姑娘围着围巾,也遮了面容,但从弯弯的眼睛,便能看出脸上的笑意。
一家商铺前挂着十几盏彩灯,灯下悬着灯谜,围拢着一群人在议论,在琢磨。
“彩灯好看。”高小妹眼睛亮着,赞道:“做工挺精致,估计灯谜也难猜。”
李岳笑了笑,说道:“过去看看,猜不中也没关系。商铺买的琉璃灯更好看,也不贵。”
高小妹轻轻摇头,说道:“现在拿着琉璃灯太显眼,等用的人多了,再买也不迟。”
两人肩挨着肩,高小妹只落后李岳一个拳头的样子,凑到了彩灯跟前。
这家的灯谜出得比较奇怪,或者说是比较偏,竟是各省的地名。按照当时人们的地理见识,确实不好猜。
李岳看了几个谜语,不是海南,就是福建,或者是江西。他并不是太熟悉,且按谜面推出的名字,也不好确定,便闭口不言。
高小妹也是边看边摇头,低声嘟囔道:“就是那个省的人,也不一定能猜出来。”
当时的读书人本就不多,这种地名灯谜不仅要求会联想和急智,还能知道些地理知识,才能猜得出来。
毕竟,既要扣谜面儿,又要实际上有这个地名。而灯谜推字,却可以有多样的解释。
见李岳看着字谜沉默不语,高小妹扯了下他的衣袖,说道:“没啥好看的,咱们走吧!”
虽然眼馋彩灯,但也不想让李岳感觉难堪。猜不出字谜,似乎有些丢脸。
李岳“嗯”了一声,象是随意地拉住了高小妹的手。两人都戴着手套,但这样的举动也算是亲昵。
高小妹偷眼瞅了李岳一下,只看到他的侧脸和宽厚的膀背。
她轻轻咬了下嘴唇,并没有太用力地回握了过去,只觉得心跳得更快,脸上也有些发烫。
“老板,这个字谜的谜底是桐梓吧?”李岳没有露出真容,伸手指着一个彩灯下的字条,说话的声音有些发闷。
字谜的谜面是“三十六载共患难(打贵州一地名)”。
老板愣了一下,看了字谜,又打量了一下李岳,旋即堆起了笑容,说道:“恭喜,恭喜,这位客官猜对了。敢问,能否给周围的各位客官解说一下?”
说着,他摘下彩灯,看着李岳道:“如果字谜解得没错,这就是您的奖励。”
李岳点了点头,也不看周围投来的目光,开口说道:“木可以拆成十八,双个木即为三十六。剩下‘同和辛’,即为共患难。”
“完全正确。”老板笑着将彩灯双手递过,“请客官收好。”
李岳伸手接过,含笑颌首,拉着高小妹转身离去,身后还有不少议论之声,却是不再理会。
高小妹接过彩灯,咯咯笑着和李岳沿街走着,不掩佩服和崇拜,连声赞道:“真厉害呀,别人都猜不着,李大哥是第一个呢!”
“你看到那些人的表情了吗,好象都听傻啦!双木三十六,同和辛就是共同辛苦,可不就是共患难。”
李岳心中得意,却笑着谦虚道:“就是在贵州桐梓呆过,才想到了。投机取巧,算不得厉害。”
高小妹晃着彩灯,并不把李岳的谦虚当回事,说道:“那也是见多识广,也是聪明啊。我也听说过桐梓这个地方,可就想不到是这个谜底。”
李岳侧头看着高小妹,高小妹也仰脸看着李岳,四目相对,虽然半遮着脸,却还是能看出对方的开心笑容。
旁边的行人,还有喧嚣和说笑,都似乎看不着听不到。两人似乎进入了奇特的世界,被隔离开来,既不受外人影响,也不影响旁人。
多少亲近而甜蜜的话语都说不出口,也就是所谓的卿卿我我。
但所有的话语,又都通过这简单而又多情的对视,毫无障碍地传递着,只有他们二人能够明白。
好半晌,李岳呵呵笑着,左手往上又提了提脖套,将脸遮得更严,只露出两只眼睛,将高小妹的手握紧,又向上提了提,向前迈步走去。
高小妹也笑了,眉眼弯弯,几乎是半挽着李岳粗壮的手臂。另一只手提着彩灯,与李岳再次走进了光彩和喧闹的世界。
……………
营地内一片寂静,没有人庆祝节日,也没有彩灯布置,黑乎乎的一片。只有哨楼上的灯光,以及来回晃动的人影。
“元宵节啦!”孝庄摸索着墙上的刻痕,暗自叹了口气,赫舍里氏的呼吸声,让她又停止了动作。
虽然年纪大了,不知道哪天便被长生天召唤而去,但活着一天,就能给孙媳妇继续活着的希望。
在这里被囚禁,虽然饿不着,可失去自由的苦苦煎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承受,那主要是对心理的折磨。
孝庄闭上了眼睛,不想发出任何的响动,难得睡得香甜,她唯恐惊醒赫舍里氏。
希望已经没有,孝庄心里清楚,从皇帝独骑逃生,她就差不多已经知道最后的结局。
辽东守不住,宁古塔距离虽远,可也不是天堑险阻,明军早晚会打过去。
关键是满人损失惨重,基本上丧失了重新崛起的希望。
哪怕明军满足于现状,停步于辽东,没有几十年或上百年的休养生息,人口也难以恢复。
大明有多少人口,又有多少兵力?所谓的大清,又剩下多少可战之兵?
何况,战力上的差距已经很明显。
哪怕孝庄不是很懂军事,也知道明军光复江南、北伐中原,是屡次击败并消灭了大批的八旗官兵。
“或许,投降是唯一的办法,能够保全性命。但这也要看大明皇帝的意旨,投降都不一定被接受,真是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