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726章 限制宗室

 大年初一的热闹之后,过年的欢庆气氛并没有减弱,黄立却已经恢复到了正常的作息。 

 过年有封笔一说,但也不是就不批奏疏题本。 

 随着征伐吕宋和孟加拉的时间临近,相关的情报,以及军队的准备情况,奏报得也更加频繁。 

 进攻孟加拉的时间已定,在正月二十,近三万人马已经集结于仰光,能够按时发动。 

 讨伐吕宋则初定在二月初二,取巨龙抬头之意。巨龙咆哮怒吼,该是血债血偿的时候了。 

 相对于仰光到吉大的短距离,吕宋还是有些遥远,即便是提前勘测侦察,选好了可躲避意外气候海情的中继港,黄立依然有些担心。 

 可这也是必须的,以后还会有更远的征伐,不能瞩前顾后。在莫测的大自然威力面前,人力微不足道,只有祈祷运气够好。 

 对于孟加拉的作战,黄立是充满信心的。只要军队顺利登陆,土邦就算能集结数万军队,也完全不是明军的对手。 

 之所以调动两三万的军队,不过是以防万一,防备莫卧儿帝国不自量力地插手罢了。 

 “投入了几百万银子,希望两次征讨能够全部捞回成本,不至于亏损。”黄立阅完奏疏,起身来到殿外,望着皇宫装饰的灯笼,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今天就是元宵节,在古代也是除春节外的大节日,也是最热闹的。 

 永乐七年,明成祖令“自正月十一日为始,其赐元宵节假十日,百官朝参不奏事,有急务具本封进处分,听军民张灯饮酒为乐,五城兵马弛夜禁”。 

 永乐十年元宵节,明成祖赐宴群臣,听任臣民到午门外看鳌山灯三天。自此以为常例,与民同乐。 

 没有串休,没有九九六,元宵节从皇家到民间,都是张灯结彩,极尽欢庆。 

 明朝宫廷的元宵庆赏有很多节目,如燃放烟花、货郎担担、搬演杂剧、架设鳌山、呈进杂技等。 

 今年虽然没有烟花,也没有架设鳌山,可却有午门献艺。舞台已经搭起,有戏剧有杂技,还有各种民间艺人的表演。 

 黄立已经适应了古代的习俗和环境,没有电视电脑,没有手机网络,但这种欢庆的形式却更显得真实。 

 小柳拿着斗篷走出来,给皇帝披在肩上。 

 “南京的冬天也不算冷。”黄立看了小柳一眼,微笑着问道:“打赏的银钱都准备好了?” 

 小柳穿着小毛衣裳,白色的毛边衬着脸庞更加娇艳,躬身说道:“万岁放心,都准备好了。” 

 黄立轻轻颌首,说道:“不能去逛街看灯,在午门外的表演,倒是能看个热闹。” 

 小柳笑了笑,说道:“看那些人表演得卖力,脸上的笑容,便知道是国泰民安,人人欢欣。” 

 “国泰民安已经做到,但还没到太平盛世。”黄立有些感慨,缓缓说道:“国势转圜,就更不能懈怠。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小柳不是很明白皇帝所说,她也是读过史书的,汉人新王朝建立,少说也有上百年的国祚。 

 而且,鞑虏已经败亡,除了北方的蒙古人,大明哪里还有敌人?就是蒙古人,也打不过战力强悍的王师吧? 

 小柳不解是不解,但还是出言恭维道:“万岁英明神武,王师强横无敌,国势也是蒸蒸日上,太平盛世可期。” 

 黄立笑了笑,并不苛责。不仅小柳不是很明白,知道他雄心壮志,以及长远之忧的,也是寥寥无几。 

 就现在的扩张,文臣武将也只当成了普通的开疆拓土,并不清楚占据如此广阔的土地,甚至是跨海征战,背后有着多么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环南洋防御圈,或者称为第一岛链,将成为保护大明本土的屏障,使南海东海成为大明的内海。 

 到那时候,大明的主要进攻方向就是北面的毛子,连夹在中间的蒙古诸部,也将非亡即附。 

 长城将不再是防线,漠南漠北都将纳入大明疆土,对沙俄的打压将是长期而坚定的国策。 

 当然,这主要是陆军的任务,步骑炮三军将是开疆拓土的主角。 

 至于海外的扩张,则是海军的纵横驰骋。明军动用的不会太多,主要依靠附庸兵的力量。 

 什么倭人、孟加拉人、朝鲜人、锡克族、廓尔喀人等等,都将屈服于金钱,臣服于大明,为大明而征战。 

 而在这之前,明军的凶猛火力和悍勇厮杀,将给他们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彻底打掉他们的反抗意志。 

 黄立转身回到殿内,阅看着最后几份奏疏。工作完成,差不多也快天黑了,吃完饭正好携妃嫔去午门观赏彩灯和各种表演。 

 今年灯会的规模比去年又大了不少,江南地区已经光复快两年,恢复重建基本完成。 

 老百姓吃饱肚子,甚至小有积蓄,面对太平盛世的来临,是发自内心的欢喜和激动。 

 为了与民同乐,皇家也拿出了几千银子,在午门布置了彩灯和鳌山,臣民皆可前来观赏。 

 南京的皇宫不大,等到迁都北京,那里的午门才称得上宽阔。紫禁城的宏伟壮观,也是天下第一。 

 出使朝鲜的东安王朱盛蒗在旅顺发回了奏疏,之前的条件,朝鲜已经全部答应,并派王世子李焞前来洽商,执礼甚恭。 

 黄立知道李焞既是世子,也是独子。朝鲜显宗派他来,无疑是表示恭敬顺服的态度。 

 劳务输出,租借港口和岛屿,调兵接受训练,这是黄立提出的主要条件。现在,又加上了会宁集粮,帮助明军进攻宁古塔。 

 显然,黄立的最新指示可能刚到旅顺,朱盛蒗还没有看到,或是奏疏还在路上。 

 对此,黄立倒不是很着急,他提笔写了回复,对朱盛蒗的工作进行了嘉励赞扬。 

 大明宗室已经所剩不多,因为大明中兴,而避免了或死或软禁的悲惨命运。 

 虽然是平安享福了,可黄立却不准备再沿用前朝的“养朱”政策。自食其力是必然的结果,尽管这需要一个过程。 

 为此,黄立也取消了对宗室的种种限制。当然,也没有给予封地和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