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
历史上,到了晚清时期。面对新时代的大变局,旧的华夷观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先进的中国人不得不探索新的民族观。
西方民族观此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代中国人不再以华夷观念来进行民族区分,而是按照西方的民族观,以种群立论。
重新界定了中国民族的属性,即黄种,不是传统的夷夏偏重于文化的种族论,而更强调民族特性。
这就是近代“中华民族”思想的萌芽,中国境内生活的民族都是一个团体,应当以民族主义相凝结,如此才能团结各民族人民,共同抵御外辱。
于是,“华夷之辨”为主的民族观,渐渐被种族论和民族主义代替,通过“保种”来警醒中国人民,激发其民族情感,救亡图存。
在西方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中国近代“国族”概念诞生。
这才出现了后世经常使用的“炎黄子孙”和“中华民族”,便是“国族”概念的产物。
在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当中,天下各族都是炎帝黄帝的子孙后裔,只是分散到了不同的地方居住。
留在中原的就是华夏,外部的便成为蛮夷。而这一概念,完全能够转化成国族认同的族源符号。
从族群角度来说,在华夷观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民族认同就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族群认同。
但黄立也得承认,汉族认同已经不合时宜。
除了汉族,中国大地上还生活着藏、苗、回等多个民族。随着扩张,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民族,他需要把这些民族都集合到一个共同体中。
“革命先驱还是非常有智慧的,如果坚持建立汉族民族国家,就意味着主动放弃满蒙、青藏、新疆等地的大片领土,只剩下了汉地十八省。”
黄立知道,为了不给现在和将来的敌对国家提供借口制造分裂,最大限度地保证领土完整,以中华民族的定义来海纳百川,才是最明智的决定。
不管什么族,只要服顺了,在大明的统治之下,都可以归为中华民族。
嗯,只要是黄皮肤的,也都可以归到炎黄之孙。当然,你想自称炎黄子孙,还要看大明是否承认。
因为,大明才是最正宗的中华民族,才是最正统的炎黄子孙。
黄立翘起了嘴角,觉得自己的心胸又宽广了,气度又恢宏了,快赶上大海了。
“朕连最恨的倭人都没有赶尽杀绝的心思,对穷途末路的鞑虏网开一面,也算不了什么了。”
从长远考虑,不仅是满人,还有蒙古人,南洋的土著,东亚的倭人,以及东北和西伯利亚的少数民族,都将归入中华民族,成为大明的子民。
如果招降成功,宁古塔,或者说是黑龙江流域,就能够成为明军继续北进的基地,直接与沙俄争夺外东北,甚至是西伯利亚。
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在扩张,最重要的恐怕是粮食供应。
如果把黑龙江流域建设为稳固基地,就能保证大明在远东和西伯利亚牢不可破的地位。
黄立知道的是,即便在后世,西伯利亚和外东北,也是人口很少,经济发展很滞后的地区。
“毛子能沿河而进,明军也一样能够做到。松花江舰队,黑龙江舰队,以后还会有叶尼塞河、勒拿河,建立据点,步步为营……”
黄立知道历史上签订《尼布楚条约》的大概时间,离现在不过二十年左右。
这说明,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已经不是散兵游勇的性质,而是官方介入的层面。
“二十来年,不仅要稳固占领黑龙江流域,还要囊括外东北,打下继续北进的根基。西伯利亚苦寒,但真正的财富深埋于地下,却不是别人所能知晓的。”
沙俄别说不够强大,就是强大起来,对于在远东的争夺,黄立也不会退缩。
“二十来年,小冰河期也差不多过去了。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开发建设也应该初见成效,这就是与沙俄争锋的底气所在。”
沙俄在远东的人口和资源极其有限,即便是后世,也是如此。而其军政中心,离远东也实在是太远,也很难调集大军前来作战。
“要不要倾尽全力,把沙俄给灭了,让大明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黄立摸着下巴,思路有些跑偏。
难度不在于兵力和资源,而是地方太大了,气候也过于寒冷。
黄立可是知道拿破仑就折戟莫斯科,德子也败在了冬将军之手。要知道,德子都机械化了,还是没能灭掉毛子。
“削弱是没问题的,逼迫毛子向欧洲进军,打生打死都对大明有利。”黄立暂时放弃幻想,重新收回了思绪。
他抬起头,对小柳说道:“去南书房,将之前辽东报上来的俘虏名单拿过来。”
小柳应喏一声,转身而去。
“看在没烧紫禁城,没掘明帝墓的份儿上,暂且饶过你们。可要不识时务,那就别怪朕要赶尽杀绝。”
黄立起身,走到大地图前,仔细地看着,琢磨着。
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率领八旗军三百名、赫哲军三百名、朝鲜一百名鸟枪手在厚通江(即混同江,今松花江)与四百沙俄侵略者激战。
斯捷潘诺夫率领的约四百侵略者遭到出其不意的攻击,伤亡惨重。
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沙尔虎达再次征讨斯捷潘诺夫率领的俄国侵略者。
清军一千四百人(包括朝鲜两百火枪兵),乘坐四十五条战船包围卡马尔斯克堡,在黑龙江和松花江的汇流处爆发激战。
此役,打死侵略者二百七十人,击毙斯捷潘诺夫,攻克卡马尔斯克堡。
两次战争因朝鲜两度派火枪手助阵,而被称为“罗禅征伐”。罗禅在朝鲜语中,就是罗刹的音译。
朝鲜史上,则将“罗禅征伐”视为堪比霍去病征伐匈奴的壮举,大加宣扬。
这是朝鲜方面的情报,黄立并不看重朝鲜火枪兵的实力,不过是仿造倭国的火绳枪罢了。
但他注重的是从朝鲜出兵到宁古塔的路线和距离,才让驻朝使臣着急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