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粮食是武器
杨生芳接连阅读了三遍,才算是消化理解了万岁的思路,终于是长出了一口气。
他起身走到窗前,眺望着窗外的花草,绚丽的颜色,让他的思绪也发散飘飞。
“既是国法最大,那操作手段可就多了。比如,允许女人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允许女人走出家门工作。嗯,允许变成提倡更好一些,这不就是世俗化啦……”
“万岁既宽限了时间,剩下就是水磨的工夫。万岁说得有道理啊,宗教是为了解决贫穷,最容易接受的也是底层的百姓。”
“如果信教依然是穷得吃不上饭,眼看着别人活得越来越好,那会怎么想,又会怎么选择和改变呢?”
杨生芳嘴角微翘起来,感觉到自己已经领会了万岁的深意,有了更多发挥聪明才智的地方。
除了宗教问题,黄立还提出了建议,那就是引导和鼓励当地土著种植经济作物,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
金鸡纳树、橡胶树、油棕树,还有可可、咖啡、胡椒和茶叶,都适合马来亚半岛的气候和温度。
至于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自给率限制在百分之五六十。剩下的缺口,则从湄公省和缅甸采购。
在什么时候,粮食也是最有力的武器,饥饿则是最可怕的敌人。
“把粮食牢牢掌握在官府手中,就能够牢牢控制住土著。如果他们想造反作乱,掐断外购粮食,就能使其不战自乱。”
杨生芳捋着胡须,觉得万岁的这个策略太高明了。
经济作物比粮食作物收入高,只要市面上粮价稳定,不让人担心,百姓自然是希望能多挣钱。
看着是生活好了,手中钱也多了,但这是表面上的利益。
如果不服顺,官府控制的粮食切断供应,或是抬价销售,洗劫百姓的积蓄还是小事,要饿死他们,也不困难。
历史上,英国佬在孟加拉就干过类似的事情。
当时,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英国人强迫孟加拉的农民改种罂粟、靛蓝等经济作物,大大改变了农业种植结构。
于是,当严重的干旱席卷而来,田地里几乎颗粒无收时,大饥荒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农民们为了度过饥荒,卖掉牲口、农具、儿女换取一点口粮。最后人们不得不啃食树皮、野草,甚至易子而食。
即便这样,活命依然是奢望,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最后连掩埋尸体的人都没有了。
野狗、秃鹫和其他野兽游荡在尸堆之间,吞噬着腐烂的尸体,红红的眼睛里充满了凶恶残忍的光芒。
据统计,在1770年的大饥荒中,整个孟加拉饿死了超过一千万人,差不多是当时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
黄立并不知道那段悲惨的历史,但并不妨碍他利用后世的经济知识,来加强占领区的统治。
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要是反过来,那就都别好。最多是失去占领的土地,可敌人的代价就是饿死。
“这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要有示范效应,才能让农民多种经济作物,并且认为粮食是不会缺乏的。”
“强制也是一个办法,但提前高价定购,或许更好。或者象万岁所说的办法,先从湄公和缅甸采购大量粮食,对,倾销,压低市场粮价……”
商品倾销也是西方殖民者控制殖民地经济,掠夺财富的一种手段。看起来比大炮火枪温和,但威力却并不小。
洋米、洋面、洋布、洋钉等等,充斥于市场,摧毁了本地的民族经济,阻断了工商业的发展,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对于近现代中国的苦难,黄立清楚得很。反过来,他拿过来使用,也并不稀奇。
杨生芳的思路愈发清晰,仿佛面前开了扇明窗,让他看到了多个选择和手段,充满了跃跃欲试的迫切。
皇帝除了指导和建议,还答应从湄公和缅甸继续迁徙人口。
这些已经半归化的缅人越人,将稀释当地的族群,也将加入军队或警察,成为镇压反抗力量的武器。
固化的职业,也代表着固化的阶层。除非当地土著真心归化,并表现出效忠大明的行动,这种固化才会被打破。
否则,除了耕种和做工,不会再有社会地位上的提升,也不会进入政权的体制之中。
人为地制造阶层的差别,才会让人有改变和上进的心思和动力。除非安于现状,饿不死也富不了,那就老实地种地做工好了。
杨生芳感觉又学到了很多,什么改变农业种植结构,什么倾销,什么议价权等新名词,让他的思维层次一下子就提升了。
“原来,治理蛮夷之地,还有如此多的手段和办法。还以为自己已经是千方百计,却没想到万岁的随意指点,就是自己所万万想不到的。”
“嗯,万岁应该也是殚精竭虑。如此智慧,那些土著蛮夷,还不被耍得团团转。如果不服顺,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杨生芳吁出一口长气,顿觉心胸开阔,信心满怀。
虽然登嘉府是府的建制,但也只是人口少,若论地盘,潜力比湄公省还要大,建省也是早晚的事情。
主政登嘉府,杨生芳也是大权独揽,陆军、海军都听他调遣,说进攻就进攻,说灭国就灭国。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更感到责任重大,生怕做得不好,影响到万岁开疆拓土的大计。
当然,要想加官晋爵的功利之心也不需要掩饰,皇帝的性情,也希望臣子都有上进之心,实心任事。
皇帝的书信那么厚,写得那么多,耳提面命也不为过。但杨生芳却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无能,要劳万岁费心。
这是宠臣的待遇,信任的表现。否则,就不是如此细致的指导提点,而是直接换人了。
感受着皇帝的恩遇,杨生芳踌躇满志,将皇帝的书信收好,准备好好斟酌,晚上安静时再写回信。
“不能少了,要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接下来的策略都写上,那才显得恭敬,也吃透了万岁的指导。”
杨生芳走出办公室,心情大好,连空气都觉得清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