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人口爆炸是谎言
现在非但是没有丁税,还能帮家里减轻负担,女性的地位也能提升。
至于婚姻年龄,也是黄立所定。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特别是女孩,还是岁数稍大些,生育才更安全。
还有官府帮着相看,不过是在百姓所不及的范围,也就是镇、县里,将适龄男女统计出来,方便他们择偶婚配。
特别是辽东这样人口较少的地区,一个村子现在也就百八十人。而老百姓除了本村,哪还认识别村的?
官府能统计出来适龄男女,组织他(她)们走动认识一下,也会有些作用。
风气要开放,封建礼教要废除,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但却能通过大大小小的举措来推进。
只不过,皇帝的心思和深意,并不是大多数人能够知晓和理解的。
但有一点,老百姓觉得好,那就能够得到推广和落实。
别看丁税和赋税在富豪之家看来,也就是三瓜俩枣,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却是不小的负担。
糠稀盛世通常会用一个数据来证明,那就是人口爆炸式增长。究其原因,一是高产作物的引入,其次可能就是摊丁入亩。
由此可见,丁税对于普通百姓的影响。
此外,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天下太平,没有战乱。
现在,三个条件基本上都快具备,黄立所期待的人口增长,也是指日可待。一代两代,也就三四十年,或者五六十年的时间,或许就能立竿见影。
其实,在清朝时期,人口翻倍式的增长,只是因为人口基数大,才显得很显眼。
若是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相比,却并不突出,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
比如从1600年到1900年这三百年的时间里,英国和俄国增长七倍多,德国和印尼增长四倍多。
而1800年,美国人口为仅为五百多万,1920年时却为一亿多。
现在的大明人口,经过初步统计,大约在八千万左右。这让黄立有些惊讶,之前他一直以为只有三四千万。
等他看到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人国丁口就有一千九百多万,换算成总人口,也就这个数量,才知道他被后世网络上的数据误导了。
关于明末清初的人口数量,数据确实有好几个,差别也比较大。两千万、三千万、七千万、八千万,甚至过亿的也有。
虽然驱除鞑虏的作战中,人口也减少了一些,但下降程度,远不及历史上的三藩之乱那么惨烈。
说白了,清朝人口增长得益于明朝留下的庞大人口基数,这种增长放在世界坐标上看,却又不值一提。
因为全球人口都在增长,甚至别国增速比中国还要快的多。所以,有学者指出,清朝没有人口大爆炸,只是正常增长罢了!
所以,清朝人口大爆炸,只是一个谎言罢了,真相是正常增长,可惜至今鲜为人知。
另外,将清朝人口这种增长,和康熙等帝王的英明仁政联系在一起,就显得非常可笑了。
不管怎样,现在大明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数量,都会比历史大大提前。
按照五十年翻一番的速度计算,到十八世纪,大明人口就能达到一亿五六千万;十八世纪中期,就能突破三亿大关。
到二十世纪,华夏人口数量还是按照这个速度增长的话,就能到六亿,突破四亿这个纪录。
历史上,二十世纪初,世界人口是十六亿五千万。华夏若是达到六亿的话,就占三分之一还多,与欧洲人口相差不多。
而这样乐观的估算,也是黄立扩张的底气。在亚洲,大明有地利的优势,还占据了先手。
要知道,扩张的地盘可不是西夷殖民地的那一套。一旦民族意识觉醒,他们也得灰溜溜的滚蛋。
只要人口数量占据优势,这地方就占得稳稳的,谁也别想夺走。
老百姓当然不知道皇帝的深谋远虑,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当然,他们也能感受到变化,与他们的老观念在冲撞。
但只要是好的政策,他们就愿意接受,也只能接受,谁让他们是社会最底层呢!
可好坏自然是大有不同,对于老百姓的精气神,以及上进和奋斗的意志,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其实,百姓过得好不好,只看他们的精神面貌,也能猜出一二。”全凤翔带着几个随员在巡视着秋收情况,还颇有感触地教导着。
确实,从他赴任辽东巡抚到现在,已有数月时间,眼瞅着老百姓的变化,确实能明显地感觉到。
刚到时,战事还未止,老百姓多少还带着惶恐和不安。脸上少有笑容,或是忧心,或是茫然,或是迷惑。
等到鞑虏败亡之局已定,连什么太后皇后都被俘虏押解回来,老百姓才觉得这天不会再变了。
影响百姓情绪的最大因素,就是战乱,让他们如同风中飘零的落叶,只能朝不保夕、生死由命。
安定是第一位的,也就是生命安全,接下来才会考虑其它。
眼见着老百姓都放松下来,脸上的笑容多了,干活儿也有劲儿了,这就是精神面貌的改变。
“民以食为天。”幕僚附和着说道:“天下安定,食可裹腹,也再没有什么可担惊受怕的了。”
全凤翔点了点头,说道:“土豆丰收已成定局,放在窖中能吃到明年开春。粮食就少量发放,以土豆作为主食。”
亩产两千斤左右,差不多一亩能顶七八亩的粮食产量。主要还是辽南的收获,能支撑到开春,也就省了外运的粮食。
大致估算下来,到明年秋收的粮食储备,已经相差不多。如果再加上不断的海运,又能大量地向辽东移民。
“趁着未入冬,秋收之后便在各地修盖房屋,丈量耕地。明年春耕前,再招揽七八万移民。”
早了要耗费辽东的粮食储备,明年再迁徙移民,至少能省数月的吃用。
当然,这还要朝廷相助,给北直隶和山东的地方官府下旨,动员或征召百姓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