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万岁有些操切
那都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到时再扩建,或是六部搬迁也就是了。皇帝既是好意,现在倒是不好违逆。
“紫禁城原本也不是这么大的。”张公诲感慨地说道:“从元大都开始,几百年下来,才是现在的规模。”
张煌言也有些唏嘘,物是人非,朝代兴亡。皇宫里有人多的时候,也有亡朝末日的凄惨之景。只有不会说话的建筑,见证了一切。
“科举之后,万岁少不得要把一批进士派到北方历练。”张公诲继续说道:“南方已是大定,北方凋弊,才能看出个人的本事。”
张煌言点了点头,说道:“北方文风不盛,招募官吏也不算顺当。明年科举能不能补科,也在两可之间。”
南方光复后,是留了一年缓冲时间,让举子们有适应新科目的时间。北方这边的话,张煌言不太乐观。
而且,南北方的差异,要是考一样的题目,南方举子肯定要好于北方。这样分考分录的话,如果不限名额,倒是对北方有利。
这就象后世的高考,各省考的不一样,分数段也不同,就是为了照顾平衡。
张煌言和张公诲知道皇帝并不喜传统科举选上来的官,所以才有官吏招聘,再给他们晋升之路。
从基层做起的官吏,也确实在南方重建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可能又让皇帝坚信了做法的正确,才有拖后一年的科举。
按照常理,南方光复便会开恩科,以收读书人之心。但黄立确实是要改变选才之法,才加了科目,拖后一年。
张煌言等内阁臣子对于皇帝的心思揣测得透彻,黄立通常也不隐晦自己的想法。
但他们也知道,废除科举制是不可行的。至少,短期内要维持。所以,维持着双轨制,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科举选官,再加上基层实习期,等于是和招聘官吏反过来的程序,这样也挺好。
张煌言也觉得进士学问是有,但庶务粗疏,直接放任为官,并不妥当。新官被胥吏欺瞒把持的,也不少。
说过了公事,气氛松缓下来。张公诲笑着说道:“从张家口运来了一批牛羊,牛要耕地,羊就打口祭。下官已经让人去买,今晚请大人喝酒。”
张煌言笑着点头,说道:“那就让你破费了。”
他们这个级别,已经差不多是封顶的俸禄。在北京行辕,如同出差,皇帝还另有补贴,钱财相当宽裕。
“和蒙古的马市陆续开放,马匹牛羊会源源不断。”张公诲开口说道:“南方的商货最受欢迎,蒙古人那边紧缺得很。”
张煌言也看过报告,颌首道:“马市新开,那些商贾倒也本分。只是监督不能松,免得再出皇商八大家之流。”
朝代更替,浮沉难料。
皇商八大家是彻底完蛋了,支持大明,并获得边贸许可证的商贾则抓住了时机,崛起之势难挡。
而蒙古诸部以牲畜换中原商货,也是传统。两下各取所需,倒是双赢局面。
况且,马市并不象以前的明朝那样,又是年市月市的。按照皇帝的章程,多为常市,且没有限额。
只要你有马匹牛羊,不管是部落派出的,还是普通牧民,都可以在指定的马市进行交易。
明军实力强大,并不太需要用贸易封锁手段来对付蒙古诸部。
反倒是,要尽快地恢复重建,加强军力,中原地区对于马牛大牲畜的需求,可以说是饥渴。
虽然也在甘肃和口外筹建了马场,可短时间内,不用指望那里能供应多少。
“普通驽马的话,倒是容易搞到,军马要难一些。”张公诲说道:“各军区都有缺额,辽东那边结束后,或许能有所缓解。”
虽然枪骑兵对于战马的要求不高,但也不是什么马都行。几乎全部的骑兵都去了辽东,各军区就更显得紧缺。
幸好明军的武器装备不仅有火枪,还有性能优越的野战炮、开花弹,蒙古诸部也被满清灭亡所震慑,暂时没有犯边之举。
辽东作战结束,骑兵便会陆续奉调前往各边镇。或许,还会有些缴获,使得明军骑兵还能扩充。
按照黄立的设想,以后的明军,特别是北方驻军,都要有马可骑,增加机动性。
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的马匹以十万计,可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满足的。
虽然不管军事,但军政也有交集。马市归行辕管,对于军队的需求,行辕也要尽量配合解决。
军队插手商业,是黄立绝不允许的。粮饷充足,没有克扣,军队自然忠心。缺什么补什么,可不能给军队留下贪腐的路子。
……………..
沈阳。
在养息牧河抓的俘虏已经押送过来,还有一批牛马,令巡抚全凤翔甚为惊喜。
他已经想好了,把这些俘虏分为三处,一处是鞍山,一处是抚顺,主要是开采煤铁矿。
另一处则是辽东的沿海地带,从庄河到镇江,主要是垦荒种地。
“本官已经上奏朝廷,想必万岁应该允准。”全凤翔看着李岳,笑着说道:“杀了也就杀了,留着还有点用处。”
皇帝会算账,这是全凤翔的信心所在。砍了脑袋,反倒是给个痛快,不如让他们作苦力,还有助于辽东的开发。
李岳对此倒不太在意,不过是派些军队看管,还是暂时的。等到警备队组建完毕,军队还会抽调回来。
“马牛大牲畜,希望李将军能够支援一二。”全凤翔拱了拱手,说道:“耕种和运输,都用得着。”
李岳沉吟了一下,才开口说道:“牛自然是全留给地方,可这马匹,数量却是不能多。”
连番作战,骑兵的战马也有损耗,虽然缴获要更多一些,但骑兵扩充也是既定的计划。
何况,辽东能留下的骑兵并不算多,只有王屏藩和赵云两个骑兵团。而按照辽东的军事布署,至少要扩充三个或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