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642章 万岁有些操切

 北京行辕。 

 张煌言看着快马送来的最新邸报,眉头皱得紧紧。 

 万岁竟然把孔家给满清上的劝进表和剃头表给明发,这事太大了,就差指着孔家鼻子说“汉奸”了。 

 可这事也真是摘不清,孔家也万万不会想到,这天下又成大明的了,相隔也不过十几二十来年。 

 哪个朝代不延续个上百年,就是元朝,也快有百年了。大清国祚这般短,可把孔家坑惨了。 

 记忆是有时间的,可这时间太短了,一代人都不到,大家可都没忘。 

 虽说黄立已经是皇帝了,也不用劝进啥的。 

 但孔家作为儒学的标志,这么打脸,甚至可以说是羞辱,张煌言并不十分赞成。 

 正巧,张公诲过来汇报工作,张煌言便把邸报递过去,说道:“万岁还是气盛。依某之见,对孔家不理不睬也就是了。” 

 张煌言是忠烈的性子,对孔家的行为心中也厌恶。但崇尚儒学,是历朝历代的传统,有助于王朝稳定,他也是为皇帝着想。 

 张公诲看过邸报,摇了摇头,说道:“万岁有些操之过急。” 

 秋闱在即,这个时候打击孔家,虽然也算名正言顺,可举子们都是读儒家书籍的,该是怎么想? 

 虽然科举内容有变,也不是全改。不到两年的时间,读书人还是读四书五经的。 

 张公诲想到这里又摇了摇头,猜测着说道:“万岁只是针对孔家,倒没说儒学,也没禁什么书,应该是无碍。” 

 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张公诲和张煌言一样,都认为儒家学说对皇权有利,对社会稳定有利。 

 张煌言苦笑着点了点头,说道:“能登载邸报,想必毛阁老、洪阁老他们,应该是知道详细的。” 

 大家都是读书人,自然也深知其中利害。若是皇帝有别的想法,肯定会劝谏。 

 只针对孔家还好,毕竟有实打实的证据,孔家这副只顾自家富贵,不管国家危难的嘴脸,也实在是令人痛恨。 

 张公诲笑了笑,拿着邸报又看了一遍,不禁咬牙道:“卖国求荣,这般无耻,也难怪万岁痛恨。若不是孔家,早按汉奸操家治罪了。” 

 吃着朝廷的俸禄,享受着超品的待遇。外敌入侵,不说舍身就义吧,转身就屈膝奉迎,你说是个什么东西? 

 这样一想,皇帝的处置也不算过分,没抄家流放还是手下留情。这样的所作所为,也确实不配让读书人奉为圣地。 

 张煌言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你当我不痛恨,可社稷安稳为重。” 

 他们的思想其实也已经固化,虽然皇帝的奇思妙想并没有强烈的反对,但涉及到根本问题,还是会有很大的阻力。 

 黄立自然也知道这些,才没有搞什么新的思想理论。这得慢慢来,急不得。最后是一代人之后,经过新教育,才会有大的改变。 

 现在,大明中兴,沿袭的多还是老一套办法。只不过是偏重工商,农业也没落下。 

 黄立在别的地方可能会操切些,但思想方面,却是不行。那是系统的工程,得有新教材,经过一代两代的培养,才有可能成功。 

 对此,黄立着急也没办法,只能耐下心,一步一步地来。 

 海外扩张是第一步,既是大明以后的国策,也培养不一样的思想和心性。尝到了甜头,自然没人说什么仁义道德。 

 中外交流是第二步,文化和科技都有,让国人能睁眼看世界,也了解新思想,不能固步自封。 

 第三步嘛,黄立也没想清楚,甚至估计自己是看不着了,那是儿孙的事情。 

 张煌言和张公诲自然想不到这些,谈论了一会儿,觉得木已成舟,孔家也确实难有挽回之地。 

 都崇尚忠臣烈士,孔家这是撞枪口上了,实在是无法辨驳。 

 除非重兴的不是大明,是另一个朝代,才不会在意前事,会让孔家继续荣华富贵。 

 嗯,孔家在宋、元、明、清能始终富贵,还真是这个原因。 

 “不说它啦!”张公诲放下邸报,说道:“我统计了下北方各省各地报上来的数据,如果明年风调雨顺,迁都之事便可提前进行。” 

 “而且,南方粮多,不用朝廷鼓励,或许都会用商贾贩来北方,就更不愁缺粮了。” 

 张煌言接过统计报表,翻看了一下,轻轻颌首,说道:“这个想法倒是独特,也很实际。光湄公省的粮食,就差不多能弥补北方缺额。” 

 南方粮食自给自足是没问题的,有湖广和四川江西,还会有很大的超出。没有海外购粮时,就是依靠南方补充北方。 

 张公诲的意思,就是不一定非在北方实现自给自足。海运粮食的价格,他知道,并不比北方种植的成本高多少。 

 而象湄公省、缅甸,产出的粮食是越来越多,也肯定是要卖的,不能囤在仓里生虫子。 

 这就是眼界的提高,不从一地一省看问题,而是全局考虑,才有的解决思路。 

 张煌言越琢磨越是赞叹钦佩,看着张公诲,试探着说道:“万岁恐怕也能想到,这是不愿意迁都?” 

 若论眼光和经济手段,当今万岁那确实是厉害,他们都大开眼界,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张公诲笑了笑,说道:“从万岁拿出的整治京师,以及周边地区的计划,万岁确实有些不愿意北迁。但这也由不得他,至多能拖一年。” 

 对于治理北方,张公诲还是有信心的。明年看秋收,从耕地数量和人口看,也能基本保证自给自足。 

 何况,南粮北贩,只有国内的范围,那也是再正常不过。否则,那些粮商岂不是要饿死? 

 “看情形吧!”张煌言也有些无奈。 

 皇帝要拖时间,也知道轻重缓急,北方没有大事,倒也不需要那么的急迫。 

 太祖时,南京就是首都,这天下也太平。如今,明军实力强大,边患也不用忧虑。 

 “缩减皇宫范围,也按旨意办吧!”张煌言沉吟了一下,看向张公诲,说道:“万岁节俭,虽说没考虑长远,可短时间内却是无虞。” 

 所谓的没考虑长远,自然是皇家人口会不断增长,等到皇子皇孙繁衍,宫人也日益增加,皇宫也就不显得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