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巾帼不让须眉
不过后来有传言说,刘海家的女儿是走了后门,找了关系,把同校的另外一个考上了宁师的学生挤掉,才被录上的,被挤掉的这个倒霉儿,不是别人,就是同村夏令升家的儿子。好长一段时间里整个村子都被搞得沸反盈天,后来还上升为两个家族之间的矛盾,所以村民们还记得清清楚楚。
刘海的女儿成功升学,鲤鱼跳农门,从此脱离了祖祖辈辈的农村;夏令升却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从希望的树梢跌落,毫厘只差,命运却相差万里。儿女间的学业竞争,从此使两家成为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那段时间,夏令升夫妇在村里到处游走,到处找人控诉世道的不公,抢了他儿子的录取名额。
“我崽分数还高些,为什么反而没录取上,她反而录取上了?”
可惜村民们对他委屈和愤懑不能感同身受,无法和他们夫妇共情。有些了解内情的人,还会在他们夫妻俩的伤口上撒盐:“只要上了分数线,录取就是一样。她还评了县里的三好学生,所以会优先录取。”
“是的呀。”夏令升说道,“她本来没有到线的,差两分。”
“走后门,拉关系,找学校帮她搞了个三学好学生。反而把上线的挤掉了。”
“阳世上有这样的道理没?”
“录取不应该就按照分数,从高到低吗?”
夏令升夫妻愤怒地反驳,然后头也不回的走了。从此以后,他们夫妇就把自己和其他村民隔绝,几乎不再与他们走动。唯一的例外就是元医生。因为当时夏令升在向元医生控诉不公时,他得到了元医生的同情和热烈回应。
“按道理应该从分数高到低录取。”元医生说道,“搞这些评优加分,不是哪个有钱,哪个有势力,就是哪个?”
“现在这个社会,太腐败了。”
得到元医生的共情,长久以来的情绪得到释放,夏令升忍不住对元医生吐露心声:“没中专上,没关系。我的送他上高中,三年后考上大学。”
“看吧!”夏令升在心里暗暗发誓,今天受到的不公平、羞辱,三年后自己要一次找回来。
夏令升勒紧腰带,咬着牙把自己的儿子送进了十中的校门,从此紧衣节食,希望他发愤图强,考上大学,以雪今日之耻,转眼已经三年。
“你是说夏令升的崽吧?”刘湘问道,“听说讲,在十中成绩好,考上大学应该没问题。”
“是的。听说讲每次考试,全校都是前几名。”刘尚说道,“要是考上了大学,夏令升家祖坟怕是要被野鸡扒了吧。”
“祖坟被野鸡扒了”是这里的乡俚,和“祖坟冒青烟”差不多的意思。在村民眼里,中专虽然算得上是飞上了高枝,可毕竟仍然没有离开大地。与之相比,如果能考上大学,哪怕只是一个最低等级的大专,那才算真正的山窝里面飞出的金凤凰,祖坟都得冒青烟了。按照元医生当风水兼算命先生的大哥的说法,考上大学的人,八字里至少要坐了一个文堂,都是不得了的好八字。
三年前错失了中专升学的机会,三年后得到一个上大学的机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生的无常和精彩,莫过于此。
“考上大学就要坐文堂了。”元医生继续说道,“夏令升儿子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看上去就是读书的料。”
夏令升儿子近三年来,常年在校读书。平日里放假,也是待在家里攻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几乎不出来村里走动,所以能见到的机会不多。有限的几次了,元医生只记得他长得高高瘦瘦、斯斯文文的,戴着眼镜,待人说话,轻声细语的:“博叔。”
元医生对他这样下小小年纪,就要遭受的挫折和磨难,心怀怜悯。同时对他这样重折不屈、刻苦读书的人,心生好感。平时偶尔见到,元医生就会主动给他打招呼:“稳强啊,放学了啊。”
“博叔。”
“读书辛苦不?读书也不要太累了,要劳逸结合,不要搞坏身体呢。”
听说,他上个月已经参加完了升大学的考试,听说应该考得还不错,于是元医生问道:“考大学的结果快要出来了吧?看夏令升家的坟山到底么子样,考不考得上。”
“分子应该出来了,录取通知还要等寄过来才晓得吧。”刘湘回答,“听说讲夏令升儿子考得还不错,考了五百多分吧。”
“只晓得是五百多,不晓得五百好多。”刘尚说道,“听说今年十中最高的也只考了五百六十多。”
这个时候,元医生的儿子刚好走过,随耳听到大人们在讨论考大学的事情,于是走了过来,坐在自己父亲旁边的凳子上,听大人们讨论。
刘湘回说道:“考不上一本,考上大专也要得啊。”
“那肯定,至少比中专强一万倍,不晓得强哪里去了。”刘尚说道。
“爸,最好的大学就是一本吗?”哥哥听到这里,按耐不住地问元医生。
大人的谈话中止下来,都不约而同地看着哥哥。元医生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说道:“一本就是最好的大学。但是一本里面有很多大学,有好的也有差一点的。”
“最好的呢?”哥哥继续问道。
三位大人好像约定好了一样,笑了起来。
元医生笑着说道:“清华北大,南开复旦。最好的。”
“我们自己省里的,像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都是好学校,都是重点大学。”
元医生说完,把酒杯里剩下的一口酒一饮而尽:“我对你的要求,不用考大学,难得考。考个中专都要得,像你新叔一样,出来教书。”
哥哥站不置可否,也不知道他内心想的,只是起身一个人默默地走开了。
刘湘看了一眼元医生儿子离开的背影,突然对元医生说:“元医生,你崽下半年读初中了吧?”
“是的,初一。”元医生回答。
“读书么子样?”刘湘问道。
“班级一二名吧。”元医生回答。
“那是好成绩啊!”刘湘惊叹道,“不一定考中专呢,上高中考大学,不还好些。”
说着,刘湘看了走开的哥哥一眼。元医生也顺着对方的眼光,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考个中专,吃国家粮就要得。”
见元医生面前的酒杯已空,刘尚的也所剩无几,刘湘问道:“元医生还喝酒不?”
“不喝了不喝了。再喝就醉了。”元医生用手盖住自己的杯口。
刘湘举起装酒的瓶子,摇晃了一下,说道:“只有一口了,我们分掉算了。”
元医生检视了一下在场三个人的酒杯,这才把手拿开:“要得。”
刘湘执瓶,把剩下的两三两酒平分给了元医生、刘尚和自己。
元医生举起杯来:“一口干掉算了?”
“要得。”“要得。”于是三人将剩下的酒一口而尽。
善饮者喝酒的时候浅斟慢饮,吃饭却很快速,“像砍了头往里面倒一样”。一大碗米饭,几乎不需要菜,埋头苦干,三五下就扒个底朝天。
三人几乎同时放下碗筷,厨房里的女人们,一直在等待着男人们完餐的信号,开始鱼贯而出,收拾桌上的碗筷。
为了不影响女人们的收拾,三个男人端着凳子,坐到了大门外的檐廊上。刘尚掏出自己的笑梅烟,给每个人都散上一根,点上火,对刘湘说道:“一点钟出工吧?”
刘湘深吸了一口,说道:“要得。”
元医生也赞同道:“要得,早点搞完,早点收工,还要回去洗澡。”
刘尚又接着说道:“明天半天搞得完不?”
“搞得完吧,我等下就把牛牵出去,准备犁田插秧。”刘湘说道,“今天下午差不多就能插掉亩把田。”
“要得。那明天下午开始,就来帮我搞。我屋里田少,后天收早工。”刘尚说道。
“要得。”刘湘说道:“那元医生你屋里的,大后天开始搞。”
“要得,我的随便哪天都要得。搞完刘尚的再搞我的。”元医生回答。
下一步的收种工作也安排好了,团队人员的合理搭配和组成,既有得力的水牛和耕田专业的刘湘,又有擅长插秧收稻的元医生,还有大力士刘尚。成员各展所长,配合熟练,带来最高的效率。这样紧锣密鼓无缝衔接,三户人家的双抢,最快四天,最多不过五天就能完成,还有大把的时间。
“要得,刚好。”刘尚说道:“寒婆坳彭师傅家请我去帮忙搞双抢,二十块钱一天。”
“二十块钱一天,刘尚你搞得几天好的。”元医生说道。
刘尚说道:“元医生你来不,彭师傅屋里还要人。”
“不来了,我不得空。”
双抢三组成为了村里双抢的典范。双抢最需要劳力,常常有人愿意花两倍的工钱,请得力的人帮忙双抢。只要他们愿意,剩下的几天时间,来请他们的人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