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编 作品

第78章 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

 9月20日。 

 五道营胡同。 

 一大早张旭身着一身正装,来到大会堂。 

 参加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颁奖大会。 

 上午九点,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作者,部分评委,《仁民文学》杂志社工作人员。 

 聚集到大会堂燕京厅。 

 在众多获奖者中,有两个人最引人瞩目。 

 一位就是谢婉莹先生,她的一篇短篇同样获得了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一位就是二十岁的张旭。 

 张旭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谦逊的按照工作人员的安排,完成各项活动。 

 颁奖结束后,所有人一起照了张合影。 

 随后便开始自由交谈时间。 

 张旭作为在场最年轻的作家,自然受到大家的关注。 

 来参加颁奖仪式的,文学界同行都主动上前与张旭交谈。 

 “张旭,你的作品对农村研究的很深,期待你更多的佳作。”一位资深评委拍着他的肩膀说。 

 “谢谢前辈的鼓励,我会不断努力的。”张旭笑着答道。 

 “你就是《种包谷的老人》作者张旭?” 

 这时,一个戴着眼镜,眼神犀利的中年人走到张旭身边问道。 

 “我就是《种包谷的老人》的作者张旭,你是?” 

 “我叫王猛,是作协的。” 

 “王老师你好。” 

 张旭一下想起这位是谁,后世文化口的最高长官。 

 此时刚摘掉帽子,去年回到燕京作协工作。 

 “这次颁奖过后,《仁民文学》准备将大家的作品结集出版。 

 你的《种包谷的老人》在评审的时候,我仔细读过,结集出版的话,有些涉及民族谚语的地方需要修改。” 

 听到这里,张旭立刻接话道:“王老师,需要修改的地方尽管告诉我。”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报纸刊登的新闻只会让人们记住一时。 

 结集出版成册才具有更长时间的记忆效应。 

 锦衣夜行可不是张旭风格。 

 《种包谷的老人》是反应西南地区农村生活的小说,里面自然带有很多具有当地风俗的民谚。 

 想要面向全国刊发,适当修改张旭还是赞同的。 

 “那好,我知道你在燕京大学读书,最近两天有空的话,来作协一趟,咱们抓紧修改好。” 

 王猛点了点头,对张旭的态度非常满意。 

 他欣赏张旭这种能够虚心接受意见态度,“那我们就这么定了,明天上午十点,你来作协找我。” 

 张旭答应了下来,随后两人又聊了几句, 

 王猛说完和张旭握了握手,继续找下一个获奖者。 

 一上午的时间,张旭在这里认识不少文学界的同行,留下不少联系方式。 

 同样,也认识了不少期刊杂志社的编辑,收到不少约稿邀请。 

 中午参加完作协组织的饭局,张旭骑着自行车往家走。 

 还没到家门口,离的老远,他就看到家门口门槛石上坐着一个人。 

 张旭迅速蹬了几下,加快速度。 

 等他到了家门口,这才发现坐的人竟然是王卫国。 

 “王哥,你怎么来了?” 

 王卫国的样子有点像逃荒一样,头发乱糟糟的,衣服破了个大口子。 

 “来改稿子,路上被偷了。” 

 王卫国沮丧的说着。 

 张旭打开家门,让王卫国进屋。 

 “张旭,有没有吃的。这两天在路上饿坏了。” 

 一进屋,王卫国就开口问道。 

 “稍等一会,我给你煮面条。” 

 平时张旭都在学校,偶尔回来住一晚,也是在外面吃饭。 

 家里只有大米、面条之类的食物。 

 看王卫国的样子,明显饿的不轻,张旭连忙进厨房给他煮面条。 

 幸好他安装的液化灶,不用生煤炉子,要不然又得耽误一阵。 

 说起液化灶,张旭一直以为到八十年代中期才会出现。 

 可就在年初从山城回来后,竟然在仁民日报上看到推广液化灶广告。 

 这让张旭欣喜若狂。 

 于是立刻联系生产单位花钱买了一套。 

 不一会功夫,张旭端了一大碗面条出来。 

 怕王卫国不够吃,张旭还加了两个煎蛋。 

 “慢点吃,烫啊。” 

 接过面碗,王卫国就开始唏哩呼噜的狂往嘴里塞面条。 

 也不管面

条刚出锅没过会,还烫嘴。 

 张旭坐在边上,静静的看着王卫国吃面,心里一阵感叹。 

 把日子过成老王这样,也是没谁了。 

 其实如果老王沿河编辑部安心上班,再利用休息时间写点文章,日子并不会过的很差。 

 可就因为他那大手大脚乱花钱的毛病和急公好义的性格,把日子过的一地鸡毛。 

 培训班期间,张旭和陈思旭都侧面劝过,想帮他改一改。 

 最终全都无疾而终。 

 老王依然是老王。 

 王卫国吃饱喝足,张旭这才开口问道:“王哥,你这次来是改什么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