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谁与归 作品
第一百六十六章 你去把唐僧师徒除掉
“一纸政令就可以?”朱翊钧有些不确信的说道。
这不是碧波潭老龙王的女婿九头虫,对着奔波霸说:“你去把唐僧师徒除掉”一样的不切实际吗?
张居正俯首说道:“是的,一纸政令就可以,嘉靖七年的时候,也是一纸政令,在黔国公府的支持下,云南开始开铜山,短短两年,就从万斤,增长到了十五万斤,时至今日,每年有十五万斤滇铜入南衙漕运入京。”
“但是后来朝中反对言利的风力舆论之下,也就止步于此了。”
“按照当初内阁学士桂萼的想法,朝廷一年至少要四百万斤的铜料,而天下最少要一千万斤的铜料,也就是三十亿以上的铜钱,才能供给万民所需。”
“桂萼因为言利被弹劾致仕,而后重新启用,再到次年,告老还乡。”
张居正介绍着嘉靖七年到九年的钱法新政,桂萼认为滇铜一年产量在一千万斤以上,才能满足大明所需。钱是百货之沟渠,没有钱财,大明的财税就是稀里糊涂的一笔烂账。
桂萼很快就因为言利被弹劾致仕了。
对于朝廷是否言利,在嘉靖年间,仍然是不应言利稳稳的占据了上风,毕竟那时候大明国朝的财政状况还算良好,西北俺答汗还没入寇京畿,东南还没有倭患,所以铸钱这件事,也就到两万贯为止了。
但是到了万历年间,朝廷言利变成了政治正确,嘉靖七年到嘉靖二十年,朝廷还能养得起宗室,万历年间,就只能让宗室郡王以下,自谋生路去了。
问就是没钱,穷闹得。
随着清丈还田、扩大税基、月港市舶司和松江市舶司抽分、稽税追欠、六册一账的推行,大明的国税已经肉眼可见的变好了,毕竟现在连内帑都堆满了银子,皇帝豪横一人三两银子作为额外的恩赏,给参与此次大宁卫之战的军士。
万历二年年末,礼部为了鳌山灯火,可是下了不少的功夫,就为了热闹热闹,费尽了心思。
国税状况变好后,不应言利的风力舆论,有了再起的架势。
云南有个沐王府,就是高皇帝朱元璋义子沐英的黔国公府,民间普遍把黔国公府称呼为沐王府,两百多年来,黔国公府在云南,具有典型的诸侯国特性,但是黔国公府自始至终,从没有违逆朝廷政令。
黔国公府喜欢兼并,一个国公府有两万多顷的地,徐阶一辈子就搞了二十四万亩地,2400顷,黔国公府是徐阶的十倍,但是朝廷都是充耳不闻。
只要黔国公府仍然遵循大明号令,那就是大明西南稳定的基石,是大明西南方向的柱石,这是朝廷和黔国公府的默契。
这就有了差距,黔国公府在西南近两百年,没搞出什么幺蛾子来,西北晋党,用了短短十几年,就给大明小刀拉大腚,好好的开了开眼,给皇帝结结实实的上了一课,礼乐征伐、庆赏威罚自诸侯出,是何等可怕的后果。
所以,在滇铜这件事上,真的就只需要一纸政令就可以了。云南不是西北,黔国公府不是晋党。
因为云南真的太穷了,当地也需要一个支出产业来维持生计,大明腹地有的兼并,土地矛盾,云南也有,而且问题也很严重,如何安置这些失地的佃户,对于云南布政司和黔国公府也是一个考验,但是碍于朝中不能言利、君子耻于言利的政治正确,云南地方也是无法开口。
这一纸政令,的确是一张纸,但是他代表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共同需求。
“除了铜钱之外,就需要铸造银币了,铜钱小民用的多,银币权豪们用的多,这两种都要铸,但是具体如何个铸造法,臣还在和大司徒商量。”张居正做了一个总结。
朱翊钧笑着问道:“具体章程,什么时候能商量好?”
“年底之前。”张居正给了明确时间,在万历四年来到之前,五等功赏牌的制定会完成调研,滇铜采铜、以及御制银币等政令,会完成制度设计。
这就是张居正,他的考成法,考察的是天下百官,同样也包括了他自己。
虽然皇帝屡次说张居正是个君子,但张居正向来主张自己是个循吏,严于律己,也严以待人的,君子是宽以待人的。
“陛下,土蛮汗大抵是不会接受朝廷的册封的。”张居正对于土蛮封贡之事,并不看好,是因为很难做到。
朱翊钧一愣,有些不解的询问道:“隆庆元年,他求封而不得,才入寇永平,先生何出此言呢?”
“土蛮汗一直求的是贡市,而不是封王。”张居正解释了土蛮汗的具体要求,而且还把其中的原因说清楚了。
满都鲁之后,小王子达延汗娶了满都鲁的遗孀,最终成为了蒙古的宗主大汗,小皇子自号达延汗,这个号其实就是大元可汗,小王子视自己为元朝正朔。
俺答汗和土蛮汗都是达延汗的孙子,但是嫡庶有别,俺答汗是右翼济农,也就是副汗,或者说是亲王,土蛮可是嫡出,所以都是黄金家族的血脉,但是俺答汗被大明册封,根本没什么心理负担。
可是土蛮汗不一样了,土蛮汗可是宗主大汗的正朔,被大明册封,那土蛮汗也不要当可汗了。
草原上也是有政治正确的,大明把胡元驱逐,这个矛盾已经根深蒂固两百多年了,宗主大汗俯首称臣,那土蛮汗很有可能直接被物理推翻。
朱翊钧摇头说道:“贡市贡市,就是朝贡的市场,这个理解没错吧?他既然不肯低头,不肯做大明的藩属,他凭什么朝贡贸易呢?”
“先谈谈看,再一再二没再三,第一次条件最好,他能答应最好,第二次条件也不差,若是第二次还不肯,那就没有第三次了。”
“臣遵旨。”张居正俯首领命,有枣没枣打三竿,打得到最好,就大明和北虏之间的矛盾,都打了两百多年了,还有得打,打到土蛮完全投降为止。
张居正其实有些担心,小皇帝不肯打了,大明和北虏的矛盾,绝对不是一场胜利,就可以达到冲和的状态,所以才来和陛下沟通一二,结果发现了小皇帝里挑外撅的邪恶嘴脸。
谭纶要骑马前往大宁卫,结果被皇帝严旨申斥,明旨说了:北方普降大雪,大司马前往大宁卫,不得骑马,一定要坐车。
周良寅一共十二名御史,六人一车,谭纶自己一人一车,一共六辆车的考察团,向塞外而去,一出喜峰口,路途立刻开始颠簸了起来,这条驿路,已经快两百年没修过了。
虽然颠簸,但是谭纶却一脸的兴奋,烂泥一样的朝堂,他早就呆腻了,这好不容易出来透透气,皇帝还安排了个解刳院的大医官随行看护!简直可恶,拿着皇帝的圣旨当令箭。
这个随扈不让谭纶冒险,大约而言,就是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
从喜峰口到大宁卫要整整四百里,马车的速度并不是很快,沿途的驿站也有了驿卒,眼下都是由蓟州军兵担任,是为了保证路线的畅通和补给,传令和通传战报。
这一路行来,身体不好的谭纶一点事儿都没有,周良寅这些个御史差点给颠死,还有几个御史,脚上、手上立刻起了冻疮,冻疮奇痒无比,随行的太医还叮嘱千万不要挠。
谭纶之所以不被冻伤,是他穿着沃袄,带着风帽暖耳,披着御赐的大氅,这几个御史,完全没料到塞外会如此的苦寒,准备不周全就算了,还要穿绫罗绸缎,以为是在京师暖阁里?
“百无一用是书生!”谭纶看着这几个御史,就是气不打一处来,什么活儿还没干,别说应敌了,就是跑这么一趟,都是状况百出。
“大司马也是书生。”戚继光提醒了下谭纶他的身份,谭纶可是进士出身,正经的读书人。
谭纶手握住了腰刀说道:“手痒,要不要比试一下?”
“陛下来信叮嘱过了,不要大司马与人争斗。”戚继光不打算应战,他的确跟谭纶学过剑法,但那时候谭纶身体情况可比现在好多了。
谭纶一听,眼睛瞪大!皇帝这太过分了,连这都防备了。
他只能颓然的说道:“嗐!我难道还成了一碰就碎的瓷器了不成?你看看那帮弱不禁风的御史,哪个有我强!”
“这是陛下的仁德呀。”戚继光理所当然的说道,他认为皇帝陛下是个仁慈的君王。
没错,在戚继光眼里,他那个少年组天下第一高手的徒弟,非常有仁德,根本不是言官说的暴君,你看谭纶出塞旅个游,陛下都安排的面面俱到,这不是仁德是什么?
若说陛下苛责耳目之臣,更是无稽之谈,看看侯于赵吧!皇极殿上披麒麟大氅,这是薄待?!
戚继光站在大宁卫的城墙上,手向正北说道:“一年时间,会在这个土墙外,建一个围二十里的城池,左为七老图山,右为努鲁虎儿山,北有老哈河穿境而过,以老哈河为水源,依山傍水建城,唯有南面薄弱,但是南向喜峰口,所以敌人只能从正北而来。”
“此城一旦建成,土蛮汗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决计攻不下来。”
“一路向北,建围五里营堡共七座,分布在老哈河两侧,桃吐山为锁钥,互为犄角,攻守相望。”
戚继光跟谭纶讨论着大宁卫的防务,一个大城,七个小城,就完全足够用了。
“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谭纶满是感慨的说道,大宁卫曾经是的大明的宁王府,现在已经破烂不堪,一片荒凉。
在谭纶看来,这个德可不是仁德,而是武德、君王之德,君王之德是指政治、军事上的积极进取,而不是一味的宽纵。
谭纶看着这一片的雪原目光有些深远的说道:“宋太祖皇帝要迁都,觉得想要长久,当迁长安,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宋太宗认为不可,说在德不在险,他是认为德为仁德,最后却是兵败高粱河,窃了一架驴车,疾驰逃窜。”
仁德不行,武德可以。
小皇帝:你去把唐僧师徒除掉,张居正:要几分熟?求月票,嗷呜!!!!!!
这不是碧波潭老龙王的女婿九头虫,对着奔波霸说:“你去把唐僧师徒除掉”一样的不切实际吗?
张居正俯首说道:“是的,一纸政令就可以,嘉靖七年的时候,也是一纸政令,在黔国公府的支持下,云南开始开铜山,短短两年,就从万斤,增长到了十五万斤,时至今日,每年有十五万斤滇铜入南衙漕运入京。”
“但是后来朝中反对言利的风力舆论之下,也就止步于此了。”
“按照当初内阁学士桂萼的想法,朝廷一年至少要四百万斤的铜料,而天下最少要一千万斤的铜料,也就是三十亿以上的铜钱,才能供给万民所需。”
“桂萼因为言利被弹劾致仕,而后重新启用,再到次年,告老还乡。”
张居正介绍着嘉靖七年到九年的钱法新政,桂萼认为滇铜一年产量在一千万斤以上,才能满足大明所需。钱是百货之沟渠,没有钱财,大明的财税就是稀里糊涂的一笔烂账。
桂萼很快就因为言利被弹劾致仕了。
对于朝廷是否言利,在嘉靖年间,仍然是不应言利稳稳的占据了上风,毕竟那时候大明国朝的财政状况还算良好,西北俺答汗还没入寇京畿,东南还没有倭患,所以铸钱这件事,也就到两万贯为止了。
但是到了万历年间,朝廷言利变成了政治正确,嘉靖七年到嘉靖二十年,朝廷还能养得起宗室,万历年间,就只能让宗室郡王以下,自谋生路去了。
问就是没钱,穷闹得。
随着清丈还田、扩大税基、月港市舶司和松江市舶司抽分、稽税追欠、六册一账的推行,大明的国税已经肉眼可见的变好了,毕竟现在连内帑都堆满了银子,皇帝豪横一人三两银子作为额外的恩赏,给参与此次大宁卫之战的军士。
万历二年年末,礼部为了鳌山灯火,可是下了不少的功夫,就为了热闹热闹,费尽了心思。
国税状况变好后,不应言利的风力舆论,有了再起的架势。
云南有个沐王府,就是高皇帝朱元璋义子沐英的黔国公府,民间普遍把黔国公府称呼为沐王府,两百多年来,黔国公府在云南,具有典型的诸侯国特性,但是黔国公府自始至终,从没有违逆朝廷政令。
黔国公府喜欢兼并,一个国公府有两万多顷的地,徐阶一辈子就搞了二十四万亩地,2400顷,黔国公府是徐阶的十倍,但是朝廷都是充耳不闻。
只要黔国公府仍然遵循大明号令,那就是大明西南稳定的基石,是大明西南方向的柱石,这是朝廷和黔国公府的默契。
这就有了差距,黔国公府在西南近两百年,没搞出什么幺蛾子来,西北晋党,用了短短十几年,就给大明小刀拉大腚,好好的开了开眼,给皇帝结结实实的上了一课,礼乐征伐、庆赏威罚自诸侯出,是何等可怕的后果。
所以,在滇铜这件事上,真的就只需要一纸政令就可以了。云南不是西北,黔国公府不是晋党。
因为云南真的太穷了,当地也需要一个支出产业来维持生计,大明腹地有的兼并,土地矛盾,云南也有,而且问题也很严重,如何安置这些失地的佃户,对于云南布政司和黔国公府也是一个考验,但是碍于朝中不能言利、君子耻于言利的政治正确,云南地方也是无法开口。
这一纸政令,的确是一张纸,但是他代表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共同需求。
“除了铜钱之外,就需要铸造银币了,铜钱小民用的多,银币权豪们用的多,这两种都要铸,但是具体如何个铸造法,臣还在和大司徒商量。”张居正做了一个总结。
朱翊钧笑着问道:“具体章程,什么时候能商量好?”
“年底之前。”张居正给了明确时间,在万历四年来到之前,五等功赏牌的制定会完成调研,滇铜采铜、以及御制银币等政令,会完成制度设计。
这就是张居正,他的考成法,考察的是天下百官,同样也包括了他自己。
虽然皇帝屡次说张居正是个君子,但张居正向来主张自己是个循吏,严于律己,也严以待人的,君子是宽以待人的。
“陛下,土蛮汗大抵是不会接受朝廷的册封的。”张居正对于土蛮封贡之事,并不看好,是因为很难做到。
朱翊钧一愣,有些不解的询问道:“隆庆元年,他求封而不得,才入寇永平,先生何出此言呢?”
“土蛮汗一直求的是贡市,而不是封王。”张居正解释了土蛮汗的具体要求,而且还把其中的原因说清楚了。
满都鲁之后,小王子达延汗娶了满都鲁的遗孀,最终成为了蒙古的宗主大汗,小皇子自号达延汗,这个号其实就是大元可汗,小王子视自己为元朝正朔。
俺答汗和土蛮汗都是达延汗的孙子,但是嫡庶有别,俺答汗是右翼济农,也就是副汗,或者说是亲王,土蛮可是嫡出,所以都是黄金家族的血脉,但是俺答汗被大明册封,根本没什么心理负担。
可是土蛮汗不一样了,土蛮汗可是宗主大汗的正朔,被大明册封,那土蛮汗也不要当可汗了。
草原上也是有政治正确的,大明把胡元驱逐,这个矛盾已经根深蒂固两百多年了,宗主大汗俯首称臣,那土蛮汗很有可能直接被物理推翻。
朱翊钧摇头说道:“贡市贡市,就是朝贡的市场,这个理解没错吧?他既然不肯低头,不肯做大明的藩属,他凭什么朝贡贸易呢?”
“先谈谈看,再一再二没再三,第一次条件最好,他能答应最好,第二次条件也不差,若是第二次还不肯,那就没有第三次了。”
“臣遵旨。”张居正俯首领命,有枣没枣打三竿,打得到最好,就大明和北虏之间的矛盾,都打了两百多年了,还有得打,打到土蛮完全投降为止。
张居正其实有些担心,小皇帝不肯打了,大明和北虏的矛盾,绝对不是一场胜利,就可以达到冲和的状态,所以才来和陛下沟通一二,结果发现了小皇帝里挑外撅的邪恶嘴脸。
谭纶要骑马前往大宁卫,结果被皇帝严旨申斥,明旨说了:北方普降大雪,大司马前往大宁卫,不得骑马,一定要坐车。
周良寅一共十二名御史,六人一车,谭纶自己一人一车,一共六辆车的考察团,向塞外而去,一出喜峰口,路途立刻开始颠簸了起来,这条驿路,已经快两百年没修过了。
虽然颠簸,但是谭纶却一脸的兴奋,烂泥一样的朝堂,他早就呆腻了,这好不容易出来透透气,皇帝还安排了个解刳院的大医官随行看护!简直可恶,拿着皇帝的圣旨当令箭。
这个随扈不让谭纶冒险,大约而言,就是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
从喜峰口到大宁卫要整整四百里,马车的速度并不是很快,沿途的驿站也有了驿卒,眼下都是由蓟州军兵担任,是为了保证路线的畅通和补给,传令和通传战报。
这一路行来,身体不好的谭纶一点事儿都没有,周良寅这些个御史差点给颠死,还有几个御史,脚上、手上立刻起了冻疮,冻疮奇痒无比,随行的太医还叮嘱千万不要挠。
谭纶之所以不被冻伤,是他穿着沃袄,带着风帽暖耳,披着御赐的大氅,这几个御史,完全没料到塞外会如此的苦寒,准备不周全就算了,还要穿绫罗绸缎,以为是在京师暖阁里?
“百无一用是书生!”谭纶看着这几个御史,就是气不打一处来,什么活儿还没干,别说应敌了,就是跑这么一趟,都是状况百出。
“大司马也是书生。”戚继光提醒了下谭纶他的身份,谭纶可是进士出身,正经的读书人。
谭纶手握住了腰刀说道:“手痒,要不要比试一下?”
“陛下来信叮嘱过了,不要大司马与人争斗。”戚继光不打算应战,他的确跟谭纶学过剑法,但那时候谭纶身体情况可比现在好多了。
谭纶一听,眼睛瞪大!皇帝这太过分了,连这都防备了。
他只能颓然的说道:“嗐!我难道还成了一碰就碎的瓷器了不成?你看看那帮弱不禁风的御史,哪个有我强!”
“这是陛下的仁德呀。”戚继光理所当然的说道,他认为皇帝陛下是个仁慈的君王。
没错,在戚继光眼里,他那个少年组天下第一高手的徒弟,非常有仁德,根本不是言官说的暴君,你看谭纶出塞旅个游,陛下都安排的面面俱到,这不是仁德是什么?
若说陛下苛责耳目之臣,更是无稽之谈,看看侯于赵吧!皇极殿上披麒麟大氅,这是薄待?!
戚继光站在大宁卫的城墙上,手向正北说道:“一年时间,会在这个土墙外,建一个围二十里的城池,左为七老图山,右为努鲁虎儿山,北有老哈河穿境而过,以老哈河为水源,依山傍水建城,唯有南面薄弱,但是南向喜峰口,所以敌人只能从正北而来。”
“此城一旦建成,土蛮汗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决计攻不下来。”
“一路向北,建围五里营堡共七座,分布在老哈河两侧,桃吐山为锁钥,互为犄角,攻守相望。”
戚继光跟谭纶讨论着大宁卫的防务,一个大城,七个小城,就完全足够用了。
“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谭纶满是感慨的说道,大宁卫曾经是的大明的宁王府,现在已经破烂不堪,一片荒凉。
在谭纶看来,这个德可不是仁德,而是武德、君王之德,君王之德是指政治、军事上的积极进取,而不是一味的宽纵。
谭纶看着这一片的雪原目光有些深远的说道:“宋太祖皇帝要迁都,觉得想要长久,当迁长安,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宋太宗认为不可,说在德不在险,他是认为德为仁德,最后却是兵败高粱河,窃了一架驴车,疾驰逃窜。”
仁德不行,武德可以。
小皇帝:你去把唐僧师徒除掉,张居正:要几分熟?求月票,嗷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