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和米酒 作品

第329章 大学筹建

 猪笼城寨能不能拆再说,学校的筹备却不容耽搁。 

 建一所学校,不简简单单是盖几所房子,聘请一些老师,招募一些学生。 

 要从整个社会运行的角度去思考,找到学校在整个生态体系中的定位,找准合适的切入口。 

 这个问题,邵先生思考了几十年,仍然没有满意的答案。 

 他自己没有受过完整的现代化教育,大部分本事,都是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积攒学来的。 

 就像tvB的训练班,邵氏的造星工厂,以及影棚里各个工种的培训。 

 这些东西,并不是找几本书,然后考考试,就能培养出合格人才来的。 

 这个任务交给林飞,林飞也是一团乱麻。 

 不过他有办法,自从见过了金融大佬,他忽然想透了一件事情。 

 这个世界,真正在推动人类前进的那些人,他们是怎么被培训出来的? 

 答案是没有,每一个天才和英才,都是靠着自己的聪颖和勤奋,靠着社会整体的进步,自主成长起来的。 

 不同于盖戳制,英法那种传统的导师制,才是更为精英的教育体制。 

 现代大学,实际是二德子的发明。 

 容克地主们衰落之后,帝国在迈向工业化的过程中,继续大量“普通且合格”的人才。 

 于是,二德子发明了义务教育和平民制专业学校。 

 目的只有一个,把人变成生产资料,变成工业化所需的生产要素。 

 要想脱出这个框架,一个是向英法“神学院”为早期框架的精英式大学取经,另一个是加拿大那帮新教徒创立的各种专门学院。 

 神学院的本质更倾向于搞研究,让一个人把一生的精力,投放到探索某个科学方向的新知探索。 

 专门学院是另一种极端,他们几乎不做任何研究,只专注一件事情,就是帮助一个人完成三观的构建和人格的成长。 

 技术? 

 手艺? 

 那只是为了培养和锻炼精神的工具,学点文学修辞,学点园艺和农业,目标都是为了让人了解社会和自然。 

 综合考虑之后,林飞发现,这三种模式都不够完美,至少无法满足邵先生的设想。 

 他老人家要的是,让那些从精英制体系里掉队的人,和无法参与竞争选拔的人,也成长为能够获得幸福的健全的人。 

 打个比方,在一个斯巴达社会。 

 所有的人,无论男女,必须从三五岁就开始确定自己的功能性。 

 要么去放牧,要么去航海,要么去种植,要么去当战士。 

 一旦踏上某一条路,之后就再无退路。 

 斯巴达人都是在某个序列里,要做到死的,真正的一往无前。 

 因为你一旦更换序列,前面所有的积累,就全部失效,需要一切从头再来。 

 你不可能十五岁了,突然觉得自己不适合做一名农夫,然后捡起刀剑,跟随战士们冲杀,还想着能活着回来。 

 这种斯巴达是非常极端和窒息的,只有在那种群狼环伺的处境中,人们不得不压榨自己的生命来保全自己,这样的环境人才能在某个时期短暂的运行。 

 一旦环境变化,人毕竟是人,还会回到最正常的道路。 

 想要能够处理自己的生活,会生火做饭,会照顾田园,可以跟异性花前月下,可以跟兄弟邻居们喝酒畅谈。 

 做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工具,是自然状态下,人类的基础需求。 

 自己搞不懂,那就让更聪明的人来搞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