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和米酒 作品

第208章 舌尖上的中国

 老蔡见林飞不笑了,也变得正经起来。 

 “这事儿啊,我倒是有个新想法。你徒弟不是在拍园林么,最近跟苏州的摄影协会走的很近,他想撺掇一个全国性质的摄影协会,然后方便进行约稿。我觉得这主意不错,借鉴到编辑和美食上,我们也可以搞这种1+1的模式。一个编辑,加一个本地人,出一篇稿子。” 

 林飞一点惊喜感都没有,这就是新闻猎人和美食猎人的模式,早就在欧洲和日本流行了。 

 蔡澜可能是在影视业呆的太久,对传媒还是有点生疏,居然干起了重新发明轮子的事情。不过也好,起码证明这个合伙人在努力,总比自己强,一旦拎起来什么,就跟熊瞎子掰苞米一样。 

 “我同意,具体的操作层面,我能插手的不多。现在你这个美食游记总编有了,还需要一个专门做图片的,你有没有推荐?” 

 “原本我在明报有朋友的,但你跟查董闹得这么僵,我现在也不好张口了。

不过,我觉得苏州旅游局那个主任不错,复旦的高材生,学识和文笔都是一顶一的。你要是有本事,把他拐到港岛,绝对比挖一个成名的人更合适。” 

 俩人就着杂志编辑部的事儿聊了半宿,在林飞心里,他忽然想起来邵敬文了。要是把这个人捞过来,应该能是个不错的帮手。 

 第二天,开始跟邮政的正式合作谈判。 

 张主任作陪,一个姓袁的经理做主,名义上是负责明信片业务的总干事。 

 条件非常优厚,邮政财大气粗,既不需要提供纸张,也无需搞什么业绩分成。人家直接做版权合作,每套给一块钱,剩下不用管。 

 这里面有个坑,按照所谓的印数来,对方可能多印少报。给个几千块钱,实际上偷偷印个十几万份都有可能。 

 林飞需要一个基本保证,他也不想找个人看着印刷机,人家也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但印刷品销售,不可能是一次性全部印到位。多批次投放,保持低库存,才是印刷业的常态。 

 最终,形成了一套四三三的方案。 

 第一期先印四万套,发放地区在南京周边。如果销售状况良好,那就拓展到马鞍山、滁州、扬州,如果还有空间,那就长三角。 

 反正是白捡的钱,林飞没有异议。张主任那头,和外甥郑毅早商量好了,觉得这方案非常公允。 

 签完了合同,大家在陶然居吃了顿羊肉,预祝合作顺利。 

 第三天,蔡澜憋出来一份正经的“杂志创刊及运营方案”。版面一半写景,一半写美食,面向亚洲,定位高端。 

 景色这块前期肯定要上“十大园林”,但美食这一块,暂时还没想好主题。 

 到底是写巷陌人家,还是写百年老店,一时半会,他还下定不了主意。 

 到了跟鸭老板约定的日子,他这回换牛犇看家,带着老吴出来,一起奔赴这场注定载入杂志的美食之约。 

 “诶,老蔡,口目眼耳鼻,摄影说的是眼里的世界,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