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不平等条约
德川纲吉和酒进正则心里都清楚,明军未必有一举灭掉倭国的实力,现在也只是占领了九州岛,控制了下关港。
但明军也确实立于不败之地,宽广的海岸线,使本州岛变成了筛子。
因为有强大的海军,明军可以随时发动,围着本州岛展开攻袭,登陆烧杀抢掠。
而德川幕府只能是被动挨打,即便是很窄的关门海峡,也不是他们能够渡过的天堑。
条约可以不签定,那就要承受明军随心所欲的打击。这个时间,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年。
德川幕府却是绝对承受不起这样的消耗,将在持续的战争中,被彻底拖垮。
所以,明知道对手是狮子大张口,也只能讨价还价,力求先停战,争取时间再重整旗鼓。
所谓的重整旗鼓,并不是德川幕府要再与明军开战,收回失地。
他们还有自知之明,就是不受明国干扰的大力发展扩充,没有十年之功,也难以企及明军的实力。
当然,大明虽然在侵略扩张,但有些行动,还是让倭国产生了误解,而得出错误的判断。
朝鲜、琉球、安南,都是大明的藩属国。
朝鲜和安南与大明接壤,征伐更加地方便;琉球弱得一批,可大明却没有动他们。
所以,德川幕府认为大明只是想威压倭国,使倭国成为大明的藩属国。
当然,战争打成这样,代价是肯定要付出的。
九州岛已经被占领,想要大明吐出来,不太可能。四国岛嘛,荒僻又人少,就算失去,损失也有限。
至于北海道,当时还叫虾夷地,虽然是位列本州岛后的第二大岛,但长期被原住民虾夷人占据。
那里人口既少,开发程度也很低,只有几十年前松前氏渡海,才建造了福山城,勉强算是一个藩幕。
但明军在下关的占领,必须结束,保证本州岛还是完全由幕府控制。
否则,明军在此建立陆上基地,再配合海军,威胁实在是太大。
岁币五百万,是肯定拿不出来的。准确地说,砸锅卖铁能凑上,德川幕府也得垮台。
所以,德川纲吉和酒井正则是拒礼力争,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而相对于大明,已经占据了绝对有利的地位。谢伯远和杨洵也得到了万岁的耳提面命,更是想在谈判桌上得到最大的利益。
四国岛和虾夷地是肯定要拿到手的,因为幕府不给,明军也能较为轻松地攻掠而下。
下关港,或者说是所占的长州藩的地方,可以还给倭国。
有关门海峡在,倭人难以进击九州岛,明军在下关港,补给支援也有很多的不便。
至于岁币,底线是一百万两,能够保证驻军的军费,以及治理经营九州和四国的经费。
关键是这一百万两每年都有,等到九州和四国稳定之后,还能从金银矿产和田地赋税中,得到很大的财政收入。
再加上倭国的人力,能够创造的价值也是长期而持久,甚至能够影响到大明的扩张计划。
比如向新大陆的探索,沿途要设立据点,要有兵驻守,要有百姓耕种开发,倭人就是很好的对象。
两千多万倭人,如果分到大明所占领的各处海外之地,如同石子落进河里,还真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要知道,现在占领的领土,勉强能到黄立计划中的一半。
爪哇、马六甲、望加锡、斯里兰卡,最大的则是澳洲,再加上印度的一些土地,以及向新大陆进军,面积会增加一两倍不止。
如此广阔的地盘,黄立估计要一亿人才能实现稳固的占领。
除了将要人口爆炸的大明,其他同化归化的人口,也要尽量加以利用。哪怕是奴工,也是能够创造价值的。
第二天的谈判结束了,在谢伯远和杨洵的软硬兼施下,终于达成了协议草案,急送德川幕府批准。
幕府急于议和停战,是海军舰队并未远离江户湾,始终在施加着威压。
明国方面也希望尽快捞到足够的利益,对占领地进行稳固的统治。
“这算是最后通牒,倭人若是拒绝签约,便给予其更加猛烈的打击。”谢伯远喝着茶水,嘴上说着狠话,却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割让九州岛、四国岛、虾夷地,认大明为宗主国,岁币每年一百三十万,开放下关港为通商地,大明是唯一的通商国家……
明军撤出本州岛,册封倭王,改尊王倒幕为“尊王敬幕”。
可以说,明国并没有付出什么代价,便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不过是多少而已。
如果德川幕府不签约,杨彥迪和刘国轩率领海军将大举行动,对本州岛沿海地区展开猛烈的攻袭掠夺。
德川幕府要维持统治,就必须先让明军停止进攻。短短几天的时间远远不够,几个月,一两年也难以恢复实力。
所以,德川幕府明智的话,肯定要先捏着鼻子签约停战。
杨洵呵呵笑着,说道:“幕府敢拖,咱们就敢打。刘将军和杨将军那边,还在等着继续出击呢!”
谢伯远笑着点头,说道:“主动权操于我手,德川幕府也只能屈服。如此,也可向万岁早日报捷。”
适可而止,也是黄立的意思。倭国四岛,抢占三岛,倭国已经只剩下苟延残喘。
等到稳固了统治秩序,再继续打击德川幕府,一刀一刀地割肉,直到彻底将其灭亡。
而且,有了九州、虾夷地作基地,北上堪察加半岛,向新大陆探索推进的计划便能够开始实施。
“可惜,要改变占领地的人口结构,恐怕需要十几二十多年才能够实行。”杨洵轻轻摇了摇头,说道:“本土百姓,对倭国之地,并不热衷。”
有一年两三熟的南洋富庶之地,象东北,象倭国,还有更苦寒的远东,确实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象招抚的满人,被俘的倭人,或者是逃荒而来的朝鲜人,肯定没有挑拣的余地,只能是任由大明来安排。
谢伯远沉声说道:“不管是十年,还是二十年,抑或是三五十年,只要将政策实施下去,终有成功的一日。也只有如此,才不虑倭人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