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章 训诫,入住东六宫
紫禁城的外朝包括了午门、太和门、前三殿(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以及其他建筑。
内廷就是乾清门以北,相对于外朝而称作内廷。
内廷最有特色的建筑就是“后三宫”,也就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除此之外还有乾清门、坤宁门以及其他建筑物。
乾清宫是明朝皇帝的寝宫,还有其它的用途,比如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等等。
交泰殿是在乾清宫的后面,面阔三间,主要是皇帝和后宫嫔妃生活起居之所。
坤宁宫就是皇后的寝宫,因为古代称皇帝为乾、皇后为坤,所以皇帝住在乾清宫,皇后则在坤宁宫。
再往后则是东六宫和西六宫,以及御花园等等。
而外朝的中极殿,主要就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以及接受执事官员朝拜的地方。
建极殿的用途则是大典前皇帝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也在此殿受贺。
还有每年举办的除夕、正月十五等宴席也在建极殿。
除此之外,皇帝还在建极殿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场面都非常壮观,每科殿试也在建极殿举行。
没有了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便取代了其用途。
此时,黄立已经在建极殿的宝座升坐,下面群臣肃立,开始了第一次的朝会。
朝会的规模不大,都是京中大员。而且,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军政要务,不过是皇帝初至,表示开张的意思。
之后还有赐宴,表示皇帝的恩遇。君臣相得,欢聚一堂,也是迁都之后应有之义。
黄立神情镇静,心里却升起万千感慨。
身下这把龙椅宝座,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威严不可侵犯的皇权。
但又有几个皇帝,在享有权力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历史长河中,围绕着龙椅,又有多少的血腥杀戮,阴谋诡计。
“众位爱卿。”黄立声音朗朗,微笑着开口说道:“虽说天下已定,国势日强,但数十年的战乱创伤,亦非短期可恢复。”
“况且,北方有蒙古诸部,亦有贪婪沙俄;西域尚待收复,海外西夷威胁仍在。唯有继续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方有迎来太平盛世之望。”
“国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此大争之世,更是不可懈怠保守。”
黄立扫视着群臣,脸色郑重起来,沉声说道:“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之前种种改革举措,非是为国战而设的权宜之举,而是要不断深化,不断推进,不断调整的长久国策。”
黄立叹了口气,沉吟了一下,又继续说道:“大明有此深重灾难,险些万劫不复。诸位爱卿,当更知其原因何在。”
“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腐化贪渎,积弊难返。亿兆人口,却被不足百万之鞑虏征服奴役。”
“如此种种,锥心之痛,当永远铭记不忘。又岂能再重蹈覆辙,使华夏沦入深渊,使大明子民深陷苦海?”
黄立发动的改革,确实是打着国战高于一切的口号,推行实施的。
可以说,很多政策都有些离经叛道,是创新,也是颠覆,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出来的文官武将们,都是极大的震动。
所以,黄立认为形势安定下来,少不得会有人跳出来反对,想使大明重新回到他们熟悉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模式上来。
说白了,就是封建主义的老一套,与满清的统治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然后,大明又会走上历史的循环,将封建主义发展到顶峰,再由盛而衰。
黄立的此番训话,就是告诫的意思。
抛开人亡政息这一个因素,谁也别想开历史的倒车。已经实施的政策和法律不会有更改,适应实际的调整倒是免不了。
天下承平,人的思想意识会不由自主地倦怠下去。
连黄立也在时时警醒,享受可以,但进取精神却不可丢。
而且,他也不用殚精竭虑,只要运筹帷幄、下旨发令即可。稍微费些脑筋的,反倒是科技树的攀爬。
众臣都躬身聆听,知道皇帝是绝不会再持保守之策。一是要将改革深化推进,其次则要对外保持扩张态势。
如今天下安定,北方和辽东的恢复重建已初见成效。军队更是粮饷充足、士气高昂,也确实没有什么能够阻挠皇帝的雄图壮志。
黄立微笑起来,声音也缓和下来,说道:“今日众卿在此,就算是朝会吧!可有本奏?”
北上这一路,奏疏并没有什么耽搁,黄立基本上掌握着大明内外的情况。
可也象他所说,既然聚得这样齐,或许还真有他尚未看到的奏疏,要处理的政务和军务。
毛寿登想了一下,上前奏道:“启奏万岁,停止垦荒的旨意已经下达,京畿地区各州县已经开始落实。河南、山西、甘陕等省的,也将在近日接到。”
黄立点了点头,说道:“各地官府要切实执行
,不可疏忽敷衍。”
北方地区的田地数量将以今年秋季为准,不再增加。若有空出的荒山荒地,全部种树植草。
一来是对过度开发的自然环境的修复,其次也是储备土地,以及倒逼百姓向外迁徙。
比如京畿地区,或旱或涝,还有江河含沙量剧增,都与沿河地区的过度开发有关。
况且,如果有足够的荒地可开垦耕种,百姓安土重迁,对外迁徙的工作就面临很多困难。
在各项激励的政策下,人口大幅增长是肯定的。留出较多的富裕土地,也是为长远着想。
而象黄河流域,以及甘陕地区的黄土高原,更需要恢复植被,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辽东也将是同样的政策,移民将主要安置在吉林和黑龙江,为两省的开发经营增添助力。
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已经是黄立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下去的国策。
这是为子孙后代负责,用绿水青山创造效益的长远规划。
沙尘暴在明朝清朝时已经对北京影响不小,黄立不敢说几十年间就能彻底消除,但持之以恒地坚持绿化,总能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