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806章 闲聊大事

 比如安南,明军并不是不能灭亡郑阮两家。但人心不附,很可能统治成本会很高。 

 而且,抢先占据了湄公河三角洲,黄立也就不急于吞并安南,乐得让郑阮两家对抗,搞得民不聊生才好呢! 

 现在已经出现了迹象,很多越人或是躲避战乱,或是逃避苛捐杂税。 

 有的南下逃入湄公省,有的逃入澜沧(老挝),还有逃进广西和云南的。 

 如果因为南北长期的战争和对峙,安南百姓生活在横征暴敛的困苦之中,那明军进攻安南时,就是解放者。 

 现在,独立且又比较强大的亚洲国家,只剩下了倭国、朝鲜、暹罗和安南。 

 讨伐倭国在今年秋季开始,安南暂时不动,朝鲜是大明铁粉,暹罗也与大明友好,暂且不在进攻之列。 

 剩下的象望加锡、苏门答腊的亚齐、马来半岛的柔佛、北大年等土邦小国,要么是看不上眼,要么是暂时留着,并不着急灭其国占其地。 

 “接下来,最大的事情就是伐倭。虽然鞑虏残余投降,使我军能够进驻宁古塔,但兵力也不会多。” 

 “从宁古塔北上千多里,进攻雅克萨,甚至是尼布楚的沙俄侵略者,要等到明年了。这一年的时间,铺路修桥、设村建屯,更主要的是运输粮草物资。” 

 黄立估算了一下,一两千明军就能消灭沙俄侵略者,但运输并囤积储备粮弹物资,并推进千里,却是最大的困难。 

 可不管怎样,吉林船厂大量打造船只,开通松花江航线后,最迟明年也能展开反攻。 

 黄立要的不仅仅是击败沙俄侵略者,也不仅是拔除雅克萨一处据点。 

 他要的是犁庭扫穴,不留遗类;他要的是继续拓地北进,一步步地占领远东。 

 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不趁着强大击败对手,就要有对手强大反过来被欺负的觉悟。 

 什么先发现先占领,什么协议,都不是领土归属的铁证。只按实力说话,能占领且守住,才是你的,还不一定永远是。 

 “就沙俄现在的实力,完全支撑不起那么大的地盘。即便远东苦寒,地广人稀,也不是他们能够长期据有的。” 

 没有铁路,没有火车,人口主要在欧洲部分的沙俄,在争夺远东时,处于天然的劣势。 

 而明军则可依托东北三省的人力物力,还有北洋海军的协助,不断北上,占领整个远东地区。 

 在目前看来的苦寒和不毛之地,比如西伯利亚,比如阿拉斯加,还有堪察加地区,其实都有其价值。 

 虽然在后世,这些地方也是地广人稀,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但对于大明来说,人口就是优势,就是长久占领经营的底气。 

 别看现在大明占据了那么多的地方,可几十年,上百年,或者是几百年后,还真未必能够承载爆炸式增长的人口。 

 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好象是伊朗,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人口增长了四倍。而一个妇女,平均生八个孩子。 

 即便现在的卫生医疗达不到那个水平,黄立降低预期,四十年增长三倍,大明也将有三亿人口。 

 再按照每五十年增长三倍的速度来计算,用不到百年,大明人口就会在十亿左右。 

 而再过三十多年,也就是公元170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六亿。 

 但大明人口现在的增长速度已远超历史,世界人口肯定要超过七亿,说不定大明能占到世界人口的一半或以上。 

 想想挺吓人,但黄立却很期待。 

 大明的人口优势,才是争霸世界的资本。当然,还要培养大明子民尚武敢争的刚强品质。 

 否则,象阿三那样,虽然人口众多,却依然是被奴役被统治。 

 除了塑造精神,还有军事训练和配发武器。特别是海外疆土,枪杆子要掌握在大明子民手中。 

 对内可以镇压土著,对外可以抵御敌人。那里既是大明的疆土,便人人有守土保家之责。 

 唯有武力能够对付强盗,唯有英勇的战斗能让强盗知难而退,或是铩羽而归。 

 黄立在若有所思,李云容已经被儿子弄

得衣乱汗流。好不容易才用布老虎哄下来,不由得如蒙大赦般松了口气。 

 黄立微笑着,伸手给爱妃倒了茶水,说道:“再有个把月便要北上京师了,北方的冬天很是寒冷,比不得南方。” 

 李云容喝了两口水,不以为意地说道:“冷就呆在屋里少出去,北方有那么多人居住,皇宫的条件肯定比他们要好吧?” 

 黄立颌首,说道:“需要个适应的过程,不仅是气候环境,还有吃的方面。当然,各地有各地的美食。” 

 北方和辽东的冬天,与江南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不能种植蔬菜。除了窖藏的白菜萝卜和土豆,就是秋天晒的干菜。 

 但作为九五至尊的皇帝,修盖一两座暖棚,费上一些煤炭烧火,种植些反季节蔬菜,并不过分。 

 现在已经有了透明玻璃,温室大棚的效果会更好。等到百姓也富裕起来,应该有更多的温室修建起来。 

 或者,皇家直接大规模修盖,投资虽然不小,但也有可能赢利。毕竟,京城中高官和富商不在少数。 

 其实,种植反季节蔬菜古已有之。有利用温泉的,有深挖菜畦,覆盖牛粪、马粪和枯叶秸杆的。 

 最普遍的自然是利用炭火烘烤的方式,来提高室内温度。 

 西汉时就有皇家菜园在房子里种上葱、韭等,并日夜不停地烧着不起焰的炭火,把房里烘得暖暖的。 

 明清时期基本上使用“火室”来生产反季节蔬菜,与现在的温室大棚差距越来越小。 

 冬天,在种菜的地窖里筑个炕烧火,以提高温度,地窖就成了“火室”。 

 当时的北京,隆冬季节也会有黄芽菜、韭黄等蔬菜出售。很多富家大户也在地窖、火室中种植蔬菜。 

 当然,有了透明玻璃,就与后世的温室大棚几乎一样了。 

 玻璃的造价较高,可要想制造塑料膜,显然不是黄立这辈子能够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