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800章 狂喜,亲人的期盼

 杨盈已经做好了饭菜,哥哥却迟迟未归。 

 虽然也有忙于工作而不回家吃饭的时候,却还会让人来告诉一声。 

 丫头不时出门张望,手里拿着本书不时读着,却也看得心不在焉。 

 “饭菜都凉了。”杨盈也饿了,可还是没有独自吃喝,有些焦急地等待着。 

 终于,外面传来了响动,接着是熟悉的脚步声,只是好象匆匆忙忙的。 

 没等杨盈走到门边,杨宾已经推门而入,头上冒着汗,脸上却满是兴奋和激动的笑容。 

 “哥,你…”杨盈有些奇怪,刚开口询问,便被杨宾发出的畅快大笑给打断了。 

 忍得太久了,杨宾笑起来就停不下来,轻拍着妹子的手臂,眼泪都因为极度的喜悦和激动而流了出来。 

 杨盈不明所以,赶忙扶着哥哥坐下,又拍又叫,杨宾才慢慢平息下来。 

 眼泪还在流,杨宾伸手擦着,声音又哽咽起来,抽泣着对妹妹说道:“父母都,都好。再有五六日,就能见到他们了。” 

 杨盈瞪大了眼睛,一时不敢相信。半晌,才连着追问道:“真的吗,父亲和娘亲要回来了吗?” 

 杨宾吸了下鼻涕,脸上露出些笑意,点着头说道:“鞑虏受抚,第一批南返的流人,就有父母双亲。我看过名单,错不了的。” 

 “呀,那可太好了。”杨盈欢喜得几乎蹦起来。 

 杨宾看着欢欣喜悦的妹子,呵呵地笑着,说道:“父母还不知道咱们在这里呢,见到咱们不知会怎样高兴。” 

 “是啊,是啊!”杨盈连连点头,忍不住鼻子一酸,不由得抹了下眼角,“这都八年了,爹娘的身体应该还好吧?” 

 杨宾赶忙说道:“肯定是好的。要不,也不能第一批南返。” 

 身体是否健康,与第一批南返并没有直接关系,杨宾如此说,也只是宽慰妹子,也是自我安慰。 

 只不过,能在第一批南返的人员中,最早离开宁古塔,总是好事儿。就是身体稍有不虞,也能早养早治。 

 “五六天的时间——”杨盈有些急迫,说道:“真希望能早点过去。” 

 杨宾笑着说道:“这几天好好准备,到时候把爹娘接过来,好好休养休养。” 

 杨盈用力点着头,眼圈发红,却在脑海里使劲回想着父母的音容笑貌,竟然有些模糊了。 

 “自己也长大了,父母见到,也未必能认得出吧?”杨盈发了会儿呆,又赶忙去热饭菜,不一会儿便端了上来。 

 兄妹二人吃着饭,依然兴奋不已地说着聊着。 

 “哥,我都有些记不得父亲和母亲的样子了。”杨盈停下筷子,有些羞惭地低着头,“这是不是不孝啊?” 

 杨宾给妹子挟了菜,温声安慰道:“那时你还小呢,找不到爹娘,哭了好些日子。” 

 “是吗?”杨盈这才有些笑模样儿,也放下了心结。 

 杨宾看着妹妹,似乎想起了她小时候的样子,脸上浮起淡淡的笑意,说道:“祖母健在,父母定是要还乡的。你也跟着回去,路上多加侍奉。” 

 杨盈张嘴欲拒绝,杨宾已经继续说道:“父母在宁古塔定是吃了苦,又不熟悉现在的环境。” 

 “何况,祖母年迈,家中还有宝儿和玉儿,他们还年幼。上有老,下有小,就得你多辛苦,我才放心。” 

 杨盈想了一会儿,有些无奈地点头,说道:“那哥哥你独自在辽东,可要照顾好自己。” 

 杨宾呵呵笑着,说道:“衙门有食堂,还有宿舍,不用自己烧火取暖,也不用自己做饭,你就放心好了。”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可惜,那饭菜比不得小妹做的滋味好。” 

 杨盈露出欢喜和自豪的微笑,觉得这才是自己的价值所在。官府的大锅饭菜,哪里她做的好吃。 

 能让哥哥吃好休息好,自己不是累赘,还是助力呢! 

 “可惜辽东没有江南的蔬菜,不能给父亲母亲做家乡菜肴吃。”杨盈有些遗憾地说道。 

 杨宾想了想,说道:“鸡鸭还是有的,在宁古塔也吃不到。还有鱼,和江南也差不了太多。当然,盈儿的厨艺,做什么都好吃。” 

 杨盈抿嘴而笑,满怀期待。心里已经在盘算着采购什么,还有做些什么有家乡特色的菜肴。 

 …………… 

 天色近黄昏,两千多人的队伍也停止了前进。帐篷搭起,是给康小三和赫舍里氏预备的,算是对亡国之君的优待。 

 夏季的温度很高,多数人都围着篝火席地而卧,铺盖着简单的被褥。 

 萨布素巡视了临时营地,才回到篝火堆前,接过亲兵端来的热水,慢慢地喝着。 

 路程已经走了一半多,大队行进,山林中的野兽也不敢出来,倒是非常的安全。 

 带了一些粮食,各人也有些干粮,再有专门去打猎的人手,还能采摘野菜,勉强够填饱肚皮。 

 但也仅此而已,如果大批满人南归,要解决路上的吃食,就要面临很大的困难了。 

 火光闪烁,映着萨布素的脸上忽明忽暗。若有所思的沉默,也透出了他的重重

心事。 

 “第一批人员想必是会受到优待,毕竟明廷要表现出诚意,才能吸引更多的满人南下。” 

 萨布素并不为自己的安危而担忧,大不了不能再回宁古塔。 

 可这种可能性也不大,毕竟明军要在黑龙江展开行动,也少不了他们这些熟悉地理地形的向导。 

 明军能够重夺天下,实力自是不用怀疑的。萨布素可没那么狂妄,凭着宁古塔那几十万满人,就想着能够重新兴复。 

 否则,他和巴海也不会痛快地接受招抚。本身的利益是其一,多方面的考虑则是其次。 

 但对于明廷到底有多强大的动员能力,多么充裕的钱粮,巴海和萨布素还是有些怀疑的。 

 能保证辽东军民的粮食供应,差不多已经是极限了吧?千里之遥的黑龙江,还有二三十万的满人,能有粮吃吗? 

 萨布素在宁古塔多年,可是知道千里运粮的艰险。耗费之巨大,往往是难以承担。 

 正因为如此,宁古塔的人口才很少,军队也不多。要与罗刹人作战,清廷也无法提供足够的粮弹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