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795章 改变(二)

 王士元笑了笑,摆手道:“不必多礼。” 

 停顿了一下,他便好奇地问道:“这个两轮车,跑起来竟然不会倒,真是奇怪哈。想必,是你技艺高超。” 

 赵强金脸上闪过自得之色,但随即隐去,说道:“不需要什么高超技艺,大人若骑上试试,便知道很简单容易。” 

 王士元摇头,也不知是不信,还是不想骑。 

 如他这般好奇者,赵强金已经见过很多。骑在街上,也每每听到人们的惊叹之声,视他如杂耍艺人那般的高手。 

 其实,赵强金也没说假话,骑自行车就是这么简单。小孩还怕摔着,大人骑在上面,歪倒时用腿支地也就是了。 

 历史上,最初的自行车问世时,非常简陋,就是靠着人用脚在地上来回蹭着前进。 

 即便如此,作为一种新鲜事物,简陋的自行车还是成为了人们的代步工具,最初也是给邮差使用。 

 王士元回到办公室,便见到同僚还在看着新收的书信,脸上抑制不住的喜色。 

 坐下来处理公文,并不复杂,只是比较琐碎。公权延伸到了村镇,当然增加了很多工作。 

 半晌,同僚放下书信,笑着说道:“王兄勤勉啊!” 

 王士元呵呵笑了两声,说道:“早晚都要做,也推不出去。” 

 停顿了一下,他象是随意地问道:“家里来的书信?那可抵万金哪!” 

 同僚用力点着头,笑着答道:“确实是家书,某读过也放心了。” 

 “确实很方便,现在已经能送到村里了。”王士元说道:“听说,以后的公文送达,也要交给邮政。” 

 同僚说道:“确实有此议,但可能也只限于不紧要的。” 

 “这样也省了很多花费,咱们也少了辛苦。”王士元笑着说道:“只这来回的路费宿费,就是不少。” 

 同僚点头称是,眼见工作不多,便拿出纸笔,给家人写回信。 

 王士元便继续处理公务,可也觉得这邮递极为方便。自家也有门牌号,可惜自己在外地并没有亲朋。 

 “若是收到远方来信,确实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情。或许,妻子那边便能与娘家如此联系,虽说离得不是太远,可时常问候,既是人情,也花费不了多少。” 

 王士元心中想着,觉得这和那个“小马崽”同样的新奇。尽管在江南,邮政业务已开展了大半年之久。 

 “这就是皇帝游历海外所学到的吗?”王士元把种种新政,以及出现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归在从海外的学习和借鉴。 

 这也难怪,象银行、邮政等等,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难道能凭空想象,就搞出来,反正他是不信的。 

 事到如今,王士元早已经不想提自己的身份,甚至在故意地遗忘。 

 一来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新皇已成势,军民归心,无法撼动;其次则有自惭形秽,或是自愧不如的心思。 

 “艰难困苦、九死一生时,自己都不敢挺身而出。如今天下兴复,自己又有何面目以朱姓子孙自居?自古以来,有功者王,定论不磨啊!” 

 王士元每想到此,都要发出无奈的叹惜。 

 可惜,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依然会是蜇伏不出的选择。没那个胆魄,没那个能力啊! 

 同僚的书信写得很快,收拾了一下,也不能马上送到邮政局,便也处理公文公务,有一搭没一搭地和王士元闲聊。 

 “听说要刊行报纸,和邸报差不多吧?还有那个股票,王兄可了解?” 

 王士元愣了一下,说道:“报纸不是朝廷和官府来办,听说是几个商人合资,但肯定要有监管。至于股票,某觉得和国债差不多吧?” 

 同僚微皱眉头,猜测着说道:“民间办报纸,难道朝廷是要广开言路?即便如此,也该找清流或文人来办吧?” 

 王士元淡淡一笑,说道:“现在哪还有清流?老兄糊涂啦!” 

 同僚眨巴眨巴眼睛,苦笑了一下,嘀咕着说道:“历朝历代都应该有啊!或许是时间还短,清流还未涌现。” 

 王士元轻轻摇头,虽然没再深说,却知道,所谓的清流,或是不会出现。或是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所谓的清流,最初是指东汉末年的太学生郭泰、贾彪和大臣李膺、陈蕃等人。 

 他们联合起来批评朝政,揭露宦官集团的罪恶,后来被以结党为乱的罪名遭受捕杀,史称“党锢之祸”。 

 后来,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也被冠以清流之名。他们往往评议时政,上疏言事,弹劾大臣,指斥宦官。 

 到了明代,一部分朝官又被称为清流,主要是在东林党形成之前的一些言官。 

 而东林党也曾自称清流,但其已背离宗旨,热衷党争,与齐党,楚党,浙党,宣党斗法不止。并借京察等名义互为倾轧。 

 大明复兴之后,官员都是新任,还没有形成什么集团。况且,经过明清鼎革,所谓的清流,早已经烟消云散。 

 新朝廷虽然也有监察院、御史等职,但也称不上清流。 

 在黄立的印象中,清流可不是什么好东西。 

 通过剥除士绅的特权,又取消了风闻奏事,清流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再生的土壤。 

 不是不允许民间议论朝政,指斥利弊,上疏言事,甚至是举报贪官污吏。 

 但口中大义凛然,背后却龌蹉贪鄙,或是结党营私,党同伐异,为反对而反对,却是绝不允许的。 

 对于所谓的帝王之术,黄立是嗤之以鼻。难道非要拉起一派对付另一派,从中掌握平衡,才能治理好国家? 

 就比如现在,已经有了武勋集团,也有了文官团体,可文武并济,才是强国之道。 

 什么以文抑武、以文制武,宋、明两朝的教训,难道还不够嘛? 

 开疆拓土需要武人,保家卫国也需要武人,扬国威于世界,更离不开武人的英勇奋战。 

 当然,文武并重才是长久之道。文官管政务,武将管军事,各司其职,谁也别越界插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