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章 改变
大明,还是大明的天下,还是朱家子孙坐的龙椅。但无论是官是民,都感觉到了越来越多的变化。
开始还以为只是摆脱了鞑虏的严苛统治,重回汉家天下所带来的不同。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军民人等才发现,自古未有的改变,正发生在自己的周围,以及自己的身上。
河南,某村。
太阳高照,一排房屋内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房屋有七八间,屋外还有一个大院子,或者叫操场也可以。
操场上都是土地,虽经过了平整,但和后世的学校操场还差之甚远。只有孤零零的几个单杠,并没有别的运动器械。
李氏一间一间屋子的走过,走得不快,已经是四十多岁,也不比年轻人的身体。
而屋子里是各年级的学生,多的七八个,少的一两个,也只有三个年级,男孩女孩都有,多在专心地自习。
偶尔有调皮的孩子,看到李氏过来巡视,不管是不是装模作样,却都老实起来。
只有一间教室内正在授课,老师是丈夫李源和。走在教室门口,能听到李源和授课的声音,还不时有童言稚语的回答。
李氏脸上带着笑容,虽然每天都是重复的场景和声音,但仍然忍不住内心升起由衷的喜悦和欢欣。
教书育人,固然是可喜之事。但更可喜的,还是衣食无忧。甚至是长久的工作,还是官身,体面又实惠。
乡村教师开始是最低级的官吏,每月一块半的银元,还给二十亩免赋田。如果不要免赋田,则每月两块银元。
之后,按照教授学生的数量,以及能够小学毕业的人数,三年一升品级,俸禄也水涨船高。
两块银元,已经是百姓中相当高的收入水平,足够养活三五口人的家庭。如果再节省一点,七八口人也能吃上饱饭。
下课了,李源和挟着书本走出教室,李氏便去敲响了一个小铁钟。孩子们欢笑着从各个教室跑出来,在操场上嬉戏跑跳。
李氏来到休息室,给丈夫斟茶倒水,笑着说道:“今天的课结束得早啊!”
李源和喝着茶水,捋着胡须,微笑着回答道:“数学课,留下作业,让学生们多做题就成。”
停顿了一下,他又接着说道:“一会儿你去村中二丫家看看,二丫没来上课。”
李氏点着头,说道:“妾身知道了。”
保证村中孩童的入学率,也是考核和奖惩的指标之一。而且,多一个孩子,年底还有一份奖励。
“这些人哪,怎就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李源和有些不满的抱怨道:“朝廷推出义务教育,自古未有的惠政,都不知道珍惜。”
“又不是农忙季节,怎地就需要孩子也去劳作?才七八岁,又能做多少活儿?”
若是农忙的季节,便是七八岁的孩子也要帮着家里干活儿。重的累的做不了,也有很多琐碎的能让孩子们去干。
以前都是这样,似乎已经形成了传统习惯。
没有学校时,孩子们要么四下野着玩儿,要么拾柴割草、做饭烧火,或者是喂鸡喂猪、放牛放羊。
现在的学校也不是全天授课,一二年级的时间要长一些,中高年级的基本上是半天课。
可即便如此,有些百姓依然是老脑筋旧思维,并不认为读书会带来多大的改变。
哪怕是朝廷推出了小学毕业有奖励的政策,还是有人不愿意让孩子们读书。
或是觉得奖励并不多,或是觉得自家孩子不是那块料,白白地浪费时间。特别是女娃,家长的积极性更是不算太高。
李氏点头称是,倒不是随口附和,而是真的关系到自身的利益。
村中适龄孩童有多少,入学的有多少,他们会按时上报,官府也会定期巡察统计。
如果入学率达不到要求,俸禄就要扣除部分,作为惩罚。
所以,大多的乡村教师都会努力提高入学率,去百姓家劝说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百姓家实在有困难,还会帮忙解决。
除了白天教授孩童,晚上还有一个时辰的夜校课程。村中不管男女老幼,愿意听的,都可以来。
老夫妻俩正说着话,一个孩子跑来,告诉他们村长来了。
李源和起身迎了出去,与村长见礼,将他迎到了屋内。
村长姓周,是个长得黝黑魁梧的中年汉子,但也只有三十来岁。虽然只是粗通文墨,但却是退役官兵,倒也有些见识。
平常为人也豪爽大气,官府对退役官兵也颇有照顾,村民也比较服膺,便当上了本村的村长。
“早上某家跑了趟镇上,取了些文书,还有先生的信件。”周村长呵呵笑着,坐下来喝了口水,便把这些东西都放到了桌上。
李源和看到了信件,上面有地址和寄收人的姓名,便知道是远在开封的儿子写来的。
周村长继续说着,“邮递业务现在只到镇上,要村村通信,恐怕还要数月时间的准备。”
“城里要好很多,有了街巷名,钉了门牌号,只要地址详细,就会送到家门口。江南去年就这样,今年可能更好……”
古代的驿传只对官府公文,老百姓要和远方的亲人联系,只能是托人捎信。
有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毕竟人家不是专门给你送信的,路上走得快慢都有。
所以,才有家书抵万金的说法。实在是飘泊在外,收到家中书信实在是太不容易。
现在的邮递系统虽然也依托扩大了的驿站,但却有了官用民用之分。邮递的节点也普及到了县里,再从县里分拣,送到镇上。
通常,村长每七八天便要去镇上一趟,领取朝廷和官府新下发的文件资料,顺便也把本村的信件捎回来。
当然,这是在恢复重建的北方。正如村长所说,在江南已经实现了村村通信。
邮票也在去年推出,分为两种:一是出省的五十文,本省的则是二十文。
作为新事物,以及邮递系统铺开的还不广泛,老百姓写书信的很少,主要是官吏和商贾居多。
而且,住在县城和大市镇的,使用邮递更加方便。有了街巷名和门牌号,能够直接送到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