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780章 反正功才高,遥离万里

 当然,作为从小读古书的封建社会的人们来说,确实会有这样的想法。自古以来,亡国之君也没有几个善终的。 

 但对于黄立来说,杀不杀康小三,已经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让他活着,反倒会对收服满人更有益处。 

 历史上,满族是被汉人彻底同化的。 

 在后世,连姓氏都几乎消失殆尽,只剩下改成汉姓的“金”、“马”、“傅”、“齐”、“佟”等等。 

 黄立有信心,更相信实力。不仅是满人,还有蒙古人,都是大明的子民。 

 巴海退了下去,直到出了宫门,骑马前往军营,才嘴角微翘,露出淡淡的讥笑。 

 经过这两天的考虑,他也变了心思,不再执着于劝说皇帝接受招抚。 

 要是皇帝心里还有族人,接受招抚自是最好。可要还死要面子,那他也不讨这个嫌,倒让皇帝生出戒心。 

 皇帝率众投降,和他兵谏后反正,功劳自是迥然不同。 

 所以,巴海现在并不着急。对于索额图等人,他也没有保护的必要,相信明廷也不看重这些人。 

 一两个月的时间,明军还打不过来。而巴海认为,再有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族人对于招抚的反应,也会更加强烈。 

 如果皇帝还在拖延,那他就能更加轻松地发动,也能独占反正这个大功。 

 是投降,还是反正,待遇自然会大不一样。巴海倒是希望皇帝能继续自私,好成为他的投名状。 

 既然已经有了兵谏的决心,那就别扯什么效忠皇帝的虚头巴脑。从大里说,是为了族人的生存,往小里讲,就是自己的前程。 

 “大明的皇帝也只是对皇帝苛刻,这也是正常。对于宁古塔的戍军将领,倒是颇为宽仁。” 

 巴海想到了被放回的满人,偷偷带来自己的密信。除了公开的招抚文书上的条件,明廷还封了他黑龙江提督的官职。 

 相比于以前那个小小的宁古塔都统,这个黑龙江提督可是响亮多了。 

 巴海也由此猜到了明廷要在黑龙江建省的计划,因为,提督那可是一省的军事长官。 

 尽管现在的黑龙江流域地广人稀,环境苦寒,完全不符合建省的条件。但明廷有如此设想,还是让巴海钦佩不已。 

 既然要建省,就少不得要填充人口,要筑城设镇,要修筑道路,要垦荒耕种。 

 也只有将黑龙江流域开发经营起来,人口大幅增长,才是抵挡沙俄侵略的有效措施。 

 “移民实边,建省发展,明廷的魄力,确实让人佩服。”巴海有种英雄得遇明主的感觉。 

 对于沙俄的侵略,他和萨布素已经屡次上奏,请求得到支援,以便展开大的军事行动。 

 可惜,清廷对此并不积极。或许是财力物力紧张,或许就是短视,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而巴海的父亲沙尔虎达,驻守宁古塔,与沙俄侵略者进行了数年的战斗。 

 巴海袭为宁古塔总管,也是继承父志,继续抵挡沙俄侵略者。 

 显然,按照现在的情形,粮弹缺乏,兵无斗志,几乎是丧失了与沙俄侵略者长期较量的资本。 

 宁古塔原来还有些存粮,可大批的族人逃过来,一冬天就吃了个干净。 

 开春虽然大规模地开垦了荒地,可要收获,还要等到秋天。即便是能渔猎,但青黄不接的时候,灾荒还是不可避免。 

 你以为山林到处都是,挖野菜、采山珍、打野物、捕鱼,就能吃得好好的,那可真是太天真了。 

 日本鬼子在热带雨林里是怎么损失惨重的,他们还自诩是“食草民族”呢!照样饿死。 

 “难道皇帝想不到这些?”巴海摇了摇头,露出淡淡的冷笑,“到底还是自私,还不肯放下虚荣的脸面。” 

 什么大清,早成过眼烟云;什么皇帝,住着简陋的府宅,称为皇宫,还不够丢人现眼的。 

 连现实都不能认清,沉迷于“万岁”的尊贵称呼之中,却连一点改善的办法都没有。 

 当初族人逃亡而来,害怕的是明军的报复和杀戮。 

 现在,明廷拿出了招抚的条件,为了吃饱肚子,又有多少人愿意在这苦寒之地挣扎求生呢? 

 巴海的目光坚定起来,最后的一点犹豫也没有了。 

 这不是反叛,也不是悖逆,这是为族人生死存亡所着想的明智之举。有这样的大义名分,他还有什么纠结的? 

 ……………. 

 一大片田地早已经开垦耕种,种子刚刚冒出绿头儿,蕴育着生的希望,散发着春的气息。 

 杨越放下锄头,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抬起袖子擦着额头上的汗珠。 

 不管王师什么时候打过来,生活还是要继续。而要生存下去,吃饭就是第一要务。 

 在宁古塔周边,土地有的是,只要你去开垦。整个黑龙江流域,其实都是这样的情况。 

 康小三迁到宁古塔新城(宁安)后,旧城(海林)这边的管控便松驰下来,被赶出城的流人也逐渐安定。 

 但杨越和妻子再没有回旧城,也无心再经营糕饼店,和众多的流人,在距离旧城十几里外的村子中生活。 

 打围冬捕,伐木烧炭,熬过了寒冷的冬季,春天的到来,使人们又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范氏挎着篮子从远处走过来,满满的一篮子野菜,也是能裹腹的食物。 

 突然逃来宁古塔的大批满人,使得积蓄不多的粮食全部耗光。流人们似乎又回到了刚至宁古塔时,缺衣少食的困窘境地。 

 只不过,他们历经了苦难,也增长了经验,垦荒耕种,四下寻食,却也不象当初那么的无助绝望。 

 “夫君。”范氏走到近前,温声说道:“回屋歇息吧,妾身这便洗菜做饭。” 

 杨越点了点头,说道:“你先回家,我去挑担水。” 

 范氏犹豫了一下,说道:“有人在传旧城那边有动静,可他们也不敢靠近,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 

 杨越精神一振,说道:“不管是什么动静,总比一潭死水的好。说不定,王师快打过来了。” 

 “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好了。咱们好好等着,会有与孩子们再见的机会。”范氏不想让丈夫失望,笑了笑,也没有多说,便转身向家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