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5章 准备兵谏,朝鲜附庸兵(十一快乐)
可关内关外同时开战,就造成了后来的局面。辽东是加油战术,关内则犹豫迟疑。
等到关内败局已定,关外形势也不容乐观,导致了撤退出关的仓促,以及最后的大崩盘。
巴海和萨布素都觉得,大势如此,实力差距明显,换了谁来指挥,结果也不会太好。
除非是当机立断,在明军未从海路袭攻辽东前,便尽撤关内人马,退守辽东,或许还能多支撑几年。
但关外的耕种经营,也需要时间。否则,拿什么为养活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族人。
而且,族人在中原享受着繁华富贵,又哪会甘心再回荒僻的辽东?
难哪!两人当时议论,都生出这样的同情和无奈。不管是谁当政,恐怕也难下决心,难挡众多族人的反对。
“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明朝皇帝的这句话,本将深以为然。你呢,怎么看?”
巴海既有些钦佩,又有些无奈。说到底,那是敌人,可也不得不说实话。
萨布素叹了口气,说道:“所谓大势,在末将看来,就是指的国运或气数吧!我满人入关,占据中原,乃至席卷天下,没有天眷,难以成功。”
巴海连连点头,表示赞同这个说法。至于以后气运不在,天翻地覆,自然就不必再说。
“说到底,还是汉人太多,对明朝心怀眷恋。也是我大清施政严苛,激起汉人反抗之心。所以,才有这位三太子横空出世,一呼百应。”
巴海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说道:“当然,这位三太子也是能力卓越,不逊于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
“听说是在海外游历了几十年,这眼光和见识,到底是有些高深,行事也异于常人。”
萨布素抚着脸上的胡子,颇有感慨地说道:“或许,正是行事有异,才不好揣摩,有出奇制胜之效。再加上好象真有气数加身,走到现在,也就不意外了。”
巴海觉得这倒是没说错,在那般绝境中,能够翻转形势,转危为安。
其后更是步步精准,几乎没有行差走错之处。如果没有百分的幸运,或者说是气数加身,难以做到。
这倒是也符合历朝历代开国之君的特点,哪一个不是带着幸运光环,在乱世中,从一堆同样优秀的竞争者杀出来。
这位三太子倒是没有同族的竞争者,但已经占据天下的满清,对他来说却是庞然大物般的存在。
但就是如此,大清竟然在数年之间让他给掀翻了。虽然有汉人数量多的原因,但也确实令人咂舌钦佩。
在巴海看来,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大清虽占据中原,可时间还短,根基不够稳固,百姓也没有归心。
这个分析倒也正确,就算没有黄立这个假朱三太子,也有三藩之变,也差点掀翻了满清的统治。
…………….
镇江堡。
接受训练的朝鲜军队已经集结了两万,从辽东和山东抽调的教官也全部到位,武器虽然不够装备全军,但对训练的影响并不大。
李岳站在堡墙上,望着堡外数里外密密麻麻的营房,还有视线所及的训练场景。
“粮食从海路运来,沿鸭绿江而上,甚是便捷。”锁彥龙在旁汇报着,“吃饱喝足,训练再跟不上,就退回朝鲜,再让他们补充青壮之兵。”
李岳点了点头,说道:“包吃包喝,还有饷银可拿,自然不能懈怠马虎。万岁要的是敢战强兵,可不是要他们混吃凑数的。”
锁彥龙用力点头,略有些鄙夷地说道:“朝鲜兵缺乏的是勇猛之气,末将正在想办法,弥补这个短处。”
燧发枪加刺刀,一个远程,一个近战,缺一不可。只会放枪射击的,不算强兵。敢于刺刀见红的,才算是勇猛。
比如英国佬,在抵近的距离一轮猛烈的火力,然后便是挺起刺刀的冲锋。
通常在武器装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往往便是刺刀冲锋、白刃格斗决定胜负。
所以,后世的网上还有鸦片战争时,清军是被英国佬的白刃冲锋打败的,而不是被什么先进的火枪火炮。
还有说甲午战争时,清军的武器装备并不比日本人差,但看到刺刀冲锋,便狼狈败退。
明军也是一样,武器装备确实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刺刀格斗、白刃厮杀,依然是十分重视。
即便有了机关枪,有了坦克、飞机,有了更厉害的大炮,近身格斗也是不可或缺。
现在的朝鲜兵,确实缺乏武勇精神,这与明末的关宁军倒是比较相似。
有城可倚,还能抵挡一二;无城可守,野战就是被虐的菜鸡。
而鞑虏获胜,多依靠的是重甲兵的近战搏杀,打乱明军的阵势,还真不是所吹嘘的骑射。
李岳想了想,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明军的刺刀格斗有两项,一是刺草靶,每天多少下,边喊边刺,提振精神;另一项就是拿着木枪、身着护甲的模拟格斗。
至于实战经验,虽然必不可少,可机会也不是很多。
但明军现在要面对的敌人都不算强大,有基层军官和老兵坐镇,在战场上或许会出现些小状况,但崩盘的可能性不大。
以老带新已经成为明军的传统,或者说是惯例。但对于朝鲜兵,却还不好推广实施。
“杀!”“杀!”“杀!”
朝鲜兵呼喝着,手持长枪,在教官的监督下,用标准的动作,一下下刺着面前立着的草靶。
虽然不能实战,可这种连喊带刺的训练,还是能让人热血上涌,气势提升。
李岳微微颌首,稍感满意,却没有称赞。
毕竟,比之明军,在精神意志上,朝鲜兵还有很大的差距。
“最多半年时间。”李岳伸手指了指,说道:“便要有大的军事行动,一定要训练出来。”
锁彥龙躬身领命,有些疑惑地问道:“大人,可知道是向哪里用兵?鞑虏残余,还是沙俄?为何要用朝鲜兵?”
李岳知道秋后要对倭国用兵,三万朝鲜兵可能有两万参战,甚至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