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773章 紧抓枪杆子,不立后

 普遍兵役制在海外率先推行,针对的人群便是海外华人群体。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还是汉人的军队,最令人放心。 

 一两代人之后,没有了历史和文化,甚至是语言,已经完全同化的异族,才会考虑也视为大明的忠诚子民。 

 但土司和治下的人口,或许可以视为忠诚子民,并实行普遍兵役制。 

 这样的话,土兵联军也纳入明军编制,并成为职业军人,而不是从事耕种等工作。 

 军队足够强大,土著也翻不了天,就老老实实地种地做工,交纳赋税。 

 把枪杆子牢牢掌握在手中,这样似乎更加安全,也更能长治久安。 

 但陈进才也没有擅专,准备上奏疏,请万岁定夺。同时,他也要与众家土官商议,看他们是否愿意。 

 毕竟,土官们是奔着土地来的,治下也要有子民。抽调出来的土兵,算是他们的,还是统一指挥的,都要有个章程。 

 “孟加拉人倒是出奇地乖顺,但要同化,十几年、二三十年的时间,还是需要的。” 

 文字、历史、语言,这从现在的儿童期就可以进行改变。从小上学,进行教育。 

 但宗教和习俗,却是根深蒂固,极难消除的。世俗化是必然的,可总让人觉得有些别扭。 

 特别是一家独大的情形,不利于统治,陈进才也是搅尽脑汁,想方设法。 

 孟加拉是伊教势力最大,奥里萨邦则是印度教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比恰尔邦的印度教占五分之四,伊教占五分之一。 

 吞并这两邦的话,陈进才也想调整当地的宗教人口比例。 

 如果能形成分庭抗礼,或是三家分薄,使得人心不齐,也减少了反叛的可能。 

 怕就怕地方上一个宗教占统治地位,一呼百应,没准儿还真能掀起风浪。 

 虽然武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血腥镇压也有把握恢复秩序。但到底是一场动荡,能避免还是要避免。 

 “人口太多,虽然看起来服顺,赋税也收得也很多。但从长久来看,却也是隐患。可要想得太多太远,却也没有必要。” 

 陈进才想到了王朝更替,想到了盛衰无常。 

 当今万岁英明神武,开疆拓土,给大明打下了雄厚的根基。少说,也是上百年的国祚。 

 上百年都不算长,从汉唐宋明等汉人王朝来看,哪个不是两三百年?隋朝,是个例外,可以排除在外。 

 也就是说,新兴的大明国祚还长着呢! 

 陈进才也能耐下心来,不通过屠戮的手段,也有信心把孟加拉等土邦,变得与本土越来越相近相象。 

 凡事有利就有弊,利弊权衡,才能有相对正确的手段。 

 比如孟加拉邦的人口较多,改变人口比例就比较困难。 

 但相对于地广人稀的地方,开发程度较高,赋税缴纳得较多,既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也能为大明提供财政上的补充。 

 换成地广人稀的地区,用移民来改变人口比例倒是容易。可初期的驻军和经营等费用,就比较紧张。 

 “万岁虽看好莫卧儿帝国的财富,但对于长久统治,也是心怀疑虑,要看具体的形势。” 

 陈进才是得到黄立耳提面命的,书信往来也密切,对于皇帝的心思更为了解。 

 莫卧儿帝国,或者称为印度,在人口数量上位居世界第二,与大明相差得也不算太多。 

 虽然土邦众多,形如散沙,但宗教和民族也同样复杂,硬捏和在一起,还要长期统治,连黄立都觉得头痛。 

 打下来容易,治理和长期统治并且稳定,却是更难。 

 所以,黄立作了两手打算,也没对陈进才隐瞒。 

 莫卧儿帝国太大,当时可是包括后世的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朗的部分领土。 

 能占领就占领,并且要稳固统治,哪怕手段酷烈有几个重要地方也是不能放弃的,孟加拉是其中之一。 

 有些地方形势复杂,就退而求其次,或是掠夺,或是成为保护国,以获取钱粮物资为目的。 

 还可以分而治之,以宗教或民族来划分,使印度分裂成几个小破国,对大明难以构成威胁。 

 这也是效仿英国佬的做法,眼瞅着在印度呆不下去了,就搞出了印巴分治。 

 最后,印度也分成了三个国家,且陷入长期的纷争。 

 而在黄立看来,宗教和民族众多的印度,本来就不应该是个统一的国家。 

 莫卧儿帝国看似强大也统一,却也是土邦林立,独立性较强,形同诸侯。一旦中央势力衰弱,或是没有强人震慑,便马上就分崩离析。 

 由盛转衰,到分裂乱战,奥朗则布死后,也就是十几年时间,偌大的莫卧儿帝国便基本上完蛋了。 

 …………….. 

 南京,皇宫。 

 黄立歇在了贵妃李云容的宫里,一番亲热完毕,还耳鬓厮磨,说着话儿,没有马上入睡。 

 “时间过得真快,孩子都能扶着走了。朕还记得,去年刚出生时,是小小的,都不敢抱。” 

 听着皇帝的唏嘘,李云容轻声笑着,说道:“臣妾还觉得他长得慢呢,要是能跑会说话,才象个大孩子,不粘手了。” 

 黄立轻抚着李云容的手,说道:“是个聪明的孩子,随朕,也随你。以后好好教导,肯定会有出息。” 

 “有皇爷亲自教导,肯定差不了。”李云容心中窃喜,说道:“臣妾就偷个懒,也不是有耐心的。” 

 一直没有册封皇后,黄立有些愧疚,但这话也不好跟李云容说透,只因为他想得长远。 

 臣僚们虽然觉得李云容出身有暇,但母以子贵,若是封后,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对意见。 

 但黄立觉得一旦封后,皇子就要册封太子。太子为储君,只在皇帝之下。小孩子从小被捧得太高,未必是好事。 

 况且,黄立不想讲究嫡庶那一套。自己还年轻,难道只会有这么一个继承人? 

 立嫡,立长,立贤。 

 黄立是倾向于后者的,不会太在意儿子的生母是哪个妃嫔。他打下的大明,重塑的华夏,可不想交到败家子手中,二世而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