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趁其未强先下手
国家强盛的时候,一众小弟都抱着大粗腿。一旦势衰,那就是树倒猢狲散的结果。
“虽然时间会比较长,但现在也是唯一的解决之道。不能等着人口上来,再去扩张。时机难得,必须要抓住。”
黄立吐出一口长气,又给在西北坐镇的袁宗第写了书信。
一是交代清楚大方向的战略,让他们有针对性的准备;其次则是询问现在的准备情况,看朝廷这边再怎么提供支持。
虽然没有了国战的拖累,扩张的力度加大,但本着黄立制定的原则,非但没有赔本,还大有收获。
原则也很简单,就是看性价比,投入产出比。一是尽量有缴获,其次是占领地能够提供常驻的军费。
孟加拉和吕宋都符合条件,孟加拉的抢掠所得,更是让大明有了充足的钱财,能够提前展开行动,推行惠政。
就象豁除丁税,还有鼓励生育,都是手中有钱,心里有底,才敢实施推行的。
而孟加拉的田地赋税,据陈进才的上奏,也足够维持军事和政务支出。何况,他还留了缴获的五百万银子。
银行建起来,银子铸成银币,再配合纸币,按照粮价作标准,收旧币,推新币。
现在,孟加拉的货币已经与大明帝国一样,这也是稳固统治的必须手段。
这是更高明的手段,孟加拉名义上还是莫卧儿帝国的。但从政务到经济,更不用说军事,全都换了个遍。
而且,孟加拉邦也正如黄立所预测的那样,没有什么反抗和抵制,老老实实地接受了统治。
等到吞并周围的一两个小土邦之后,孟加拉附庸兵尝到甜头,也证明了他们的忠诚度,还会继续扩充。
黄立的目标是组建十万孟加拉附庸兵,作为征服印度的主力军。
这样也稀释了孟加拉邦的人口,有助于长期统治,有助于更快地改变人口比例。
“征服印度的最大困难,就是印度人口太多,民族太多,教派太多,复杂得如同一锅杂粮粥。”
黄立想到这些,就觉得头有些痛。几百个大小土邦,还有好几个宗教,岂是一个乱字能说清。
占据沿海地区是肯定的,但从孟加拉沿恒河而上,占领沿河地区也是必要的。
在黄立想来,恒河被印度人糟蹋成什么样儿,印象非常深刻。一杯水有多少病菌,世界领先。
而孟加拉恰恰处于下游,中上游好不了,下游就更受罪。说句粗俗的话,就是喝洗脚水。
所以,黄立决心把恒河控制在手中。毕竟,孟加拉是最稳固的基地,是一定要好好经营发展的。
征服整个印度,固然是好。但黄立也意识到了困难,这不仅仅是军力的问题。
而且,要考虑到长期统治,就更不能急功近利。英国佬花了百年时间,可也只是表面上的占领和统治。
黄立觉得可以降低下预期,不用把整个印度都包括在吞并的范围之内。
给大明帝国的西面和西南面疆打出缓冲之地,并占领印度最富庶最重要的地方,也能够满意。
什么伊教、佛教、印度教、锡克教,黄立并不认为能够捏合到一块儿,还能够长治久安。
“或许,按照宗教来划分,更加合理一些。就象英国佬鼓捣出来的印巴分治,似乎也可以效仿。”
黄立微咪着眼睛,情不自禁又有了杀气。这可能是最简单粗暴,也最容易的办法。
“世界太大了,朕的心也有些急了。”黄立接过小柳奉上的咖啡,慢慢喝着,心情才平静下来。
虽然屡次告诫自己要冷静,要镇定。但一想到那么多的地盘等着去占,那么多的金银财宝等着去抢,就又急不可待了。
“还是要按照原则去做,以战养战,才能长期持久地扩张下去。”
黄立重新整理了思路,觉得拿下婆罗洲后,有些海外占领地可以稳上两三年,再继续大举扩张。
而这两三年的时间,他迁都北上,坐镇北京,把北方和西北的问题先解决掉。
说起来,这是本土的安全战略,比海外扩张还要更加急迫一些。
当然,既定的军事行动还要进行,比如伐倭,比如在远东打击沙俄。这都是经过计算,动用的兵力也不影响北方战略的实施。
经过了明清鼎革,经过了国战中兴,大明损失了很多的人口。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依然是泱泱大国。
除了莫卧儿帝国,哪个国家也不能与大明比肩。
而且,大明的军队还有很大的扩充余地。如果动员起来,百万人马也不在话下。
这才是黄立的底气所在,尽管他要多用附庸兵征战。但真正的明军才是他信赖的军队,大明的立国之本。
…………….
余姚。
王士元坐在办会室里,正在统计新增的户籍人口。
丁税的豁除,意味着“隐户”已经没有必要。甚至,还享受不到朝廷不断推出的优惠政策。
所以,只这一项惠政,便解决了历朝历代都有的积弊,人口数量会变得更加准确。
“掠夺藩邦蛮夷的资财以肥国内,没有泱泱帝国的气度。”王士元心里腹诽着,可也知道这不过是发泄而已。
从光复江南,到中兴大明,这位假冒的“三太子”确实显示出了超人的才能。反正,王士元是自愧不如。
如此功业,就是比他的老祖宗朱元璋,也遑多让。
对于假太子的英明神武,王士元是佩服的,尽管嘴上不说。现在,他能暗中吐槽的,也不过是身份的假冒而已。
还有什么仁义道德、大国气度,连王士元也觉得虚头巴脑。难道还紧着蛮夷照顾,对本国百姓倒是冷酷凉薄?
“世道变了啊!”王士元终于抄录完毕,放下笔,揉着有些酸痛的手腕,发出感慨。
虽然小时候在深宫之中,不解民间疾苦。但后来的颠沛流离,却是补上了这个缺陷。
相至于满清的严苛统治,新兴的大明只有为人称道。而且,从生活水平上看,王士元也不得赞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