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荷兰 法国
“明国只是陆军强大,海军还有很大差距。”巴卢思索着说道:“即便结盟,在遥远的欧洲,我国也得不到什么助力。”
拉莫语重心长地说道:“要看长远。你想想,如果明国与英国佬,或是荷兰人结盟,或是怎样的后果?”
不待巴卢回答,拉莫便继续说道:“很可能就会被他们垄断与亚洲的贸易,如果有足够的好处,明国皇帝会答应的。”
“还有,明国继续扩张下去,也会离欧洲越来越近。他们拥有的庞大军队,将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法王路易十四在1661年亲政后,励精图治,希望称霸欧洲并发动扩张战争。
陆军首脑勒泰利埃和鲁佛瓦的势力,给路易十四建立了一支欧洲人数最多、最强大的常备军。
统率这支军队的也是一些著名的军事将领,陆军人数已经达到十万,是欧洲其他国家军队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可要与大明帝国比,十万陆军就算不了什么了。
大明现在的常备陆军就已经是法国的三倍多,要是进行动员的话,百万也不在话下。
巴卢有些明白了,就算明国可能短时间内对法国帮助有限。但这样一个崛起的强国,潜力巨大,绝不能被其他国家抢先。
而目前有实力与明国结盟的,除了英国,就是荷兰。这两个国家,却都是新兴起的法国的潜在敌人。
他点着头说道:“明国占领了孟加拉,在印度有商贸据点的英国佬肯定会进行联系;吕宋也为明国所占,巴达维亚的荷兰人估计要坐卧不安。”
拉莫摸着下巴,思索着说道:“结盟的话,也未必要加上太多限制性的协议。比如军事上的行动,有需要的话再协商更好。”
“唉,拖到现在,明国有了更多的筹码,也应该有了更大的胃口,不太好满足了。”
巴卢挠着头,想了想,说道:“明国皇帝对于海军很关注,既要聘请造船技师和工匠,又要购买千吨大舰。这些条件,现在倒是可以考虑答应。”
拉莫有些无奈,说道:“我们不答应,明国恐怕就要找英国佬和荷兰人啦!”
黄立确实有这样的想法,货比三家,有挑选的余地。
和英国,甚至是荷兰人的冲突,可以暂时搁置。只要他们不做出伤害华人,并且敌对的行动。
反正第一岛链的占领已经接近完成,英国和荷兰的主要精力也不在亚洲,时间还比较充裕。
先在亚洲确定霸主地位,抢占各处要地,大力发展海军。十年磨剑,再走向世界,也不迟。
至于和法国结盟,考虑的也是长远。欧洲那帮家伙,打得越热闹越好,黄立可不准备直接参与。
当然,如果有利可图,倒也不是不能插手。比如对西班牙的打击,甚至可以派远征军帮法国灭掉西班牙。
而且,在暗中搞手脚,比如出售军火物资,更是不可或缺的发财之道。
有十年时间,黄立也有信心收复青藏和西域,收服蒙古诸部,基本上解决掉本土的问题。
而从西域又能打开前往中亚和南亚的通路,对印度形成南北夹南的态势。强大而兵力雄厚的陆军,也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当然,控制西域之后,与沙俄的交锋会更加直接,不仅仅局限在苦寒的远东地区。
沙俄发展起来,对大明不利,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拖住其脚步。比如在欧洲与他国开战的时候,明军便可以佯动牵制。
或者不用直接出兵动手,利用蒙古诸部,也是比较好的策略。
拉莫和巴卢商议着,拟定了大致的谈判条款,又马上给路易十四写信汇报。
在舰船的设计制造上,法国的水平也很高。否则,也不会发展起足以与英国荷兰开战的海军。
但法国海军的规模曾经很大,却在与英国的较量中始终不敌,关键还是人的因素。
英国海军作战时抢占上风头,有利于进攻;法国海军则喜欢抢下风头,方便脚底抹油。
在作战意志和英勇精神上,法国海军就逊了一筹。作战稍显不利,便常常脱离战场,也是他们的习惯作风。
当然,在造船的速度和成本上,荷兰还是排在第一的。
可黄立对荷兰存在戒心,只将其列在备选名单。如果法国能够答应条件,自然是最好不过。
…………….
上海,商品交易所。
皇帝倡导,在上海、广州率先试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入驻其中的商家已经数以百计。
内地商人、海外华商,还有英、法、荷等国,以及倭国、朝鲜、琉球、暹罗等亚洲诸国,都有商家入驻,并享受着快捷方便的商品交易。
在昨天,商人们便得到通知,今日大明皇帝会驾临视察,要他们整理商铺,做好清洁。
同时,皇帝还有恩旨。明日见君,免跪拜,只以鞠躬代替,并可仰首观觇。
也是从昨天开始,官兵便加强了巡视和安保。商铺人员的登记查验,闲杂人等的驱离,显出了紧张而戒备的气氛。
天光大亮,在众商家的等待和期盼中,皇帝在官员的陪同下,在侍卫的保护下,终于来到了商品交易所。
负责维持秩序的官兵们挺起了胸膛,站得笔直,以最精神的姿态,迎接皇帝的检阅。
皇帝身着常服,面带微笑,缓步走在长廊结构的交易所内。
他不时向恭敬鞠躬的商人挥手示意,甚至会偶尔走进商铺,观看商品,并与商人和熙交谈。
心情是非常愉悦的,不仅是看到了他设计的交易所,更是在昨天得到了吕宋大胜的消息。
一块石头落地,黄立自然是兴奋激动。对西夷的第一次开战,将直接影响到海外开拓、海外华人,乃至大明的外交和政治、军事。
“法国人如果还不肯表现诚意,那就找英国佬,荷兰人也不是不行。”
黄立对于国际形势有自己的分析判断,认为大明已经有了较为雄厚的资本,能在与列强的谈判中握有较大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