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武器的进步
正是由于效率和成本,荷兰才能力压英法,成为海上贸易的霸主。
毕竟,荷兰海商的航运成本“比英格兰、苏格兰和法国低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黄立想聘请荷兰人帮助造船,但考虑到早晚会成为敌人,便又忍痛放弃。
所以,要想追赶荷兰人,就只能多建船厂,并发挥充足的人力优势。
在陈上川等将领看来,海船的打造,海军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对于黄立来说,却知道与荷英法,甚至是衰落的西班牙,还有着差距。
只不过,亚洲是大明的主场。而且,列强的精力在争霸,在于新大陆的争夺,短时间内还不会顾及亚洲。
听着陈上川的描述,谢昌简单估算了一下,喜道:“也就是说,咱们南洋海军至少每个月能添两艘战舰。不到一年,就又会增加一支舰队。”
陈上川微笑颌首,很笃定地说道:“万岁对南洋海军最为看重,分配的舰船也是最多的。”
严格来说,南洋海军不只陈上川和杨彥迪所率领的两支舰队。
湄公省和登嘉府各有两支小规模舰队,印度洋舰队从名义上也隶属于南洋海军。
再加上北洋舰队,大明海军在舰船数量上已经不算少。当然,与英荷法等列强还有差距,特别是巨舰,差的更多一些。
比如在崇祯十年,也就是三十年前,英国已经造出了排水量1600吨,装有100门火炮的“海上主权”号,造价就高达二十余万两白银。
这还不算配置的火炮,以及船上七八百人的巨大消耗。
而现在,明军最大的战舰排水量也只有六百吨,主力战舰都在五百吨到六百吨之间。
千吨战舰虽然已经开工建造,但无论是技术,还是船工,也都处在摸索和试验阶段。
黄立已经有意购买千吨战舰,买造结合,以最快的速度发展海军。
如果价格在二十万以下,黄立准备先买它二十艘,配备上加农炮和卡龙炮,以及火箭弹,便有了些许与列强抗衡的底气。
当然,即便斥巨资购买,大明海军与列强的差距依然明显,还不能让黄立满意。
要知道,在十几年前的英荷第一次战争中,英国佬的主力战舰就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艘,双方分别投入了六千到八千门火炮。
虽然造船技术和扩充海军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迅速见效的,但在武器装备上,却在黄立的指导和促进下,有了不小的优势。
从半年前,造炮工艺便取得了进展,新造的火炮便加装了与火炮一体的燧发机。
到现在为止,已经积攒出上百门燧发火炮。只等着数量再多一些,海军便能够统一进行换装。
接下来的攻关是独立的燧发机,以及不影响火炮性能的焊接技术。如果成功,现有的火炮也能够充分利用,大大加快换装的步伐。
这只是对海军武器的提升,陆军不需要移动发射,在固定阵位开炮,只是提高射速,燧发机的作用不大。
还有仿米尼弹的原理而研制的线膛火炮,已经有了一年之久。在钢铁质量上,还有待提高,离实用还要一段时间。
一项接一项的技术革新都排满了,有些已经取得了进步,有些碍于整体科技和工业能力的限制,还为期较远。
无烟火药的研发和制造,已经进入到实用生产阶段。
硝化棉和硝酸甘油都在摸索安全高效的制造工艺,但要装备部队,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
不管怎么样,大明的军工研发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明军的武器装备也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所有军队。
这也是黄立在亚洲开疆拓土,将来走向世界的底气所在。说到底,这个世界只尊重实力。
陈上川和谢昌巡视完在建的船坞,便沿着海滩漫步,说着皇帝所建议的突击快船是否合理。
“听着是很不错,但总要试验之后才能决定。”谢昌很谨慎地说道:“广州船厂不是造成了几艘样船,应该很快就能运到咱们手上吧!”
陈上川轻轻颌首,说道:“万岁也是谨慎的,要咱们试用后提交报告,再决定是否大量装备。”
要用火炮来击毁一艘巨舰,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原因就在于炮弹是抛物线轨迹,多是砸在甲板和船舷上。
火箭弹的爆燃虽然有相当的杀伤力,但精准度难以令人满意。只能是通过大量投射,来弥补缺陷。
黄立知道在船只的吃水线下爆炸,对于舰船的毁伤效果最佳。后世的鱼雷,便是大杀器。
但依着现在的技术和生产水平,想造出真正的鱼雷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变通是必要的,主要是思维和见识。在古代,十三世纪的叙利亚人发明的一种火箭助推鱼雷,给了黄立灵感。
古代鱼雷的设计与现代的水下航程截然不同,它们更像是水面飞弹,直接撞击目标。
其工作原理也不复杂,主要依靠装有黑火药的火箭作为动力驱动。
火箭引擎是鱼雷的核心部分,鱼雷是形状为梨形平底的水上漂浮物。在火箭的驱动下,依靠尾翼保持稳定方向,直冲敌舰。
说白了,就是类似于自杀式火船或爆炸船的缩小版。只是火箭驱动,成为了无人驾驶的状态。
古代鱼雷的前端,装设置的是锐利的矛状,在冲击力下会牢牢钉在敌船的船体上。
然后就是内置的延时引信引发,或是燃烧弹,或是炸弹轰然爆发,毁伤敌船。
在百多年之后,还会出现一种类似的武器,是毛子发明的“撑杆雷”。
就是将炸弹跟一个长杆配合固定在小艇上,用小艇撞击军舰,通过撞击来使炸弹爆炸,达到击毁船只的目的。
据说,“撑杆雷”的效果较为显著,尽管代价还有些大,需要以牺牲小艇为代价。
但在战争中能够以小博大,从战略上和成本上来看,还是很划算的。
而且,当时并没有比这更好的作战武器,这种方式便广泛应用在了作战之中。
再说原始的鱼雷,对于大明来说,制造起来没有什么技术难度,但施放的危险性却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