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736章 溃逃,长治

 而明军的紧追不舍,更使他们不敢放松,不敢休息。他们连头都不敢回,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逃,逃得越远越好。 

 …………….. 

 总督陈进才是随着第二批部队进入的孟加拉,沿着前锋部队推进的道路,已经到了芬尼萨达尔,相当于吉大港到达卡总路程的三分之一。 

 五千部队加紧行进,紧追前锋部队的脚步。而大的城镇开始接管驻兵,不是太多,一千兵便能维持秩序,且能抵挡数倍之敌。 

 经过前锋部队的扫荡,沿路已经没有了孟加拉军队,或者是闻风而逃,或者是变成平民百姓以保性命。 

 对于来自民间的抵抗,陈进才并不担忧,或者说是根本不会发生。 

 不过是换了个大君,或是总督,老百姓依然要缴纳赋税,哪里会管交给谁。甚至于,如果能少交纳赋税,还会拥护新来的统治者。 

 而且,在黄立的记忆中,英国佬对于孟加拉的统治是很严苛残酷的,但也未激起孟加拉人的反抗。 

 “万岁预言征服孟加拉不会有大的反抗,本督深以为然。”陈进才短暂的停留后,便随着军队再次出发,和身旁的几个土官闲聊着。 

 “按照获得的情报,孟加拉邦只是田地赋税,每年便能收两百多万银子。再加上其它杂税,足够官府维持正常运转。” 

 “莫卧儿帝国还另外从百姓身上征收一成到一成五的税,用来供养王公贵族。如果要示恩于人,缴获丰厚的话,可视情况减到半成。” 

 孟加拉三角洲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来自喜马拉雅山脉方向的季风,以及一条被印度称为“母亲河”“圣河”的恒河。 

 季风的吹拂加上恒河流域的不断冲洗,让上游的泥土来到下游,成为孟加拉三角洲的“肥料”。 

 经过时间堆积,孟加拉三角洲开始形成。 

 随着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这里也出现诸多小河流,密集的河流灌溉成为农业天然的催生动力。 

 而且,由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地区都是平原,孟加拉又有“农业天堂”的称呼。 

 水稻是孟加拉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农业用地的七成以上。另外,还有小麦、黄麻、甘蔗和茶叶等作物。 

 但在大明接管孟加拉邦后,将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减少水稻和小麦的种植,转而加大棉花、黄麻、甘蔗等经济作物的面积。 

 从表面上来看,孟加拉人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会提高。但从长远来看,粮食不足以自给自足,便被控制了命脉。 

 与之相反的是,湄公省和缅甸将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成为供应海外占领区的大粮仓。 

 在正常情况下,粮食不会短缺,但要是有造反作乱的反抗浪潮,只要掐断粮食供应,就足以使其无粮自乱。 

 这已经是经过反复研究的谋划,当孟加拉人收入增加,并能在市面上买到粮食而吃喝不愁时,无形的锁链已经套在了他们的脖子上。 

 这就象在马来亚半岛,以种植橡胶、金鸡纳树、咖啡、可可为主要作物,粮食种植面积只有四分之一,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政策如何实施,又会怎样调整,都取决于占领地的统治是否稳固,人口的比例是否合乎长期统治的标准等等。 

 安坤听着陈进才的讲述,轻轻颌首,说道:“既是要长久统治,便不必局限于眼前利益。如果孟加拉人识相,给他们些好处,也无可厚菲。” 

 “听说,孟加拉邦在莫卧儿王国有相当的独立地位,并不十分臣服。这倒是好事,莫卧儿王国应该不会为其兴师动众。” 

 陈进才微笑着说道:“准确地说,孟加拉人对于莫卧儿王国没有什么归属感。至于莫卧儿王国,恐怕真的不会出动大军来作战。” 

 现在的莫卧儿王朝,已经是处于后期,国势衰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帝国虽大,权力却被各土邦所分散。 

 皇帝奥朗则布更象是帝国的余晖,看起来绚丽,但已近黄昏,难以长久。 

 而最危险的国内敌人,是南亚次大陆南端新兴的马拉塔人国家,它愈战愈强,有发展出可与莫卧儿帝国匹敌的军事能力的迹象。 

 因此,奥朗则布不得不长期驻留在德干,指挥对该地区各穆斯林小国的征服, 

 而旁遮普的农民用自己的锡克教作为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要求消灭种姓区别,提出建立土地归农民所有的“真理王国”。 

 他们发动了坚持数十年的农民武装斗争,斗争此起彼伏,规模愈来愈大,起义地区实际上一度摆脱了莫卧儿帝国的管辖。 

 其实,现在的印度有些象明末的情景,庞然大物般的帝国,各种危机频频爆发。虽然看似不能动摇其根基,但外力足够强的话,帝国的分崩离析,也就在眼前。 

 从历史上看,英国佬侵略印度时,面临的就已经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使其可以个个击破,分而治之。 

 黄立的自信,源于对历史的了解。孟加拉人对于莫卧儿王朝的离心倾向,便是可大加利用的重要因素。 

 所以,征服孟加拉,不仅要抢掠财富,还要长期统治,更要组织孟加拉人,成为继续攻掠印度的利刃。 

 以战养战,不仅是粮草物资的供应和缴获,还有人力资源的补充。 

 大明人口虽多,却是将来建立各占领区稳固统治的核心力量,损失的越少越好。 

 而到目前为止,为大明开疆拓土的军队中,已经有了越人、高棉人、缅人、马来人。以后还会再增加孟加拉人、朝鲜人、倭人等等。 

 只有充分利用占领区的人力物力,才能形成可持续性的攻伐行动。 

 不管是统称为明军,还是更准确一些,称为附庸兵。大明对外征战的军力,只会越来越强,越打越多。 

 而最先为大明征战的异族人,将最早被大明所接纳,也将成为最先富贵起来的一群人。 

 无疑,他们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大明的钱财赏赐和加官晋爵,将鼓舞更多的异族人接受同化,并为大明卖力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