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712章 宁古塔,名人荟萃

 “听说三太子殿下于甲申之变后,先从闯贼军中逃脱,后便游历海外。又在大厦将倾时冒险潜回大陆,亲率夔东明军在绝境中东征西讨……” 

 “大明列祖列宗庇佑,殿下英明神武,终于是挽狂澜于既倒,光复江南半壁河山。休整一年后,又挥师北伐,连战连捷,打得鞑虏狼狈败逃……” 

 杨越连连点头,终于插上话,说道:“鞑子皇帝只身逃窜,连后宫人等都顾不上,全被明军所擒。哈哈,什么孝庄,还有伪皇后,全都被抓住了。” 

 杨越,原名杨春华,浙江山阴人。父亲杨蕃早年弃笔从戎,曾在明末做到京口副总兵。 

 杨越从小受父亲影响,也是文武双全。他少年时慷慨任侠,长大后好交游,重气节,朋友众多,名头响亮。 

 明亡后,杨越、魏阱等人秘密结社,甚至公然聚会。常常饮酒作诗,高谈阔论,有时候面对生客也无所顾忌,甚至会放声大哭,弄得邻里骇然失色。 

 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郑成功汇合张煌言,集合十万大军由海路直逼南直隶,相继解放丹徒、焦山、瓜州诸地,直指南京。 

 面对明军北伐,江南士绅纷纷暗中结交明军,给明军传递情报,准备迎接王师。 

 但随后郑成功兵败,被迫撤往台湾。结果江南士绅傻眼了,连夜绣红旗的事自然也终止了。 

 但清廷却不肯罢休,借机清理江南士绅,由此掀起江南三大案的“通海案”。 

 反清复明的人群中,不仅有为私利而行动的投机者,也有真心为了光复大明而努力的忠贞义士,杨越的好友魏阱,就是其中代表。 

 魏阱一直殚精竭虑,出谋划策,四处联络,以图反清复明的大业。 

 他先是联系了明朝刑部员外郎钱肃乐,打算迎鲁王于台州。 

 后又制定了两线合击战略,以秦陇为西路东征,以沿海为东路西伐,两路合击光复中原。 

 在这种战略指导下,他积极联络占据秦陇的大顺军余部,并协助张煌言、郑成功攻略沿海。“煌言聚兵海上,与郑氏为声援,耕阱自负相交通”。 

 通海案发,魏阱、钱缵曾、潘廷聪、祁班孙等因罪被捕。 

 随后,魏阱等被清廷杀害,祁班孙遣戍宁古塔,其兄祁理孙抑郁而死,陈三岛在事发前忧愤死…… 

 计六奇的《明季南略》有载:“金坛因海寇一案,屠戮灭门,流徙遣戍,不止千余人。” 

 杨越事先本已逃走,但闻听好友们被捕,惨受酷刑,又毅然返回投案,只怕好友因他而遭罪。 

 于是,案结之后,杨越、祁班孙等一百余人,未被处死,全都流放宁古塔。 

 在艰难困苦的流放途中,杨越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任侠本性。时常长啸吟诗,时而谈笑风生。 

 百余流人在他的带领、鼓励、照顾下,穿过茂密的森林,渡过冰河,终于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宁古塔。 

 到了宁古塔,杨越也绝不怨天尤人,听天由命。他组织流人进入森林伐木建屋,开垦荒地,很快建起了家园。 

 初到宁古塔的流人无粮可食,杨越就组织他们,用带来的中原物品跟满人交换。随后,这位游侠、诗人还在宁古塔街头摆起了地摊。 

 杨越流放时,妻子范氏患难与共,相随而来。 

 她十分贤惠,在苦寒之地也不抱怨,与丈夫在宁古塔开了一家糕饼铺,范氏亲手制做江南糕饼出售。 

 山阴糕饼很快在宁古塔打响了名声,杨越和范氏也慷慨无私,无论满汉,只要有人想学艺,他们就倾囊相授。 

 杨越还带人时常进山捕貂,制成貂皮出售。并组织当地人,把人参、貂皮等特产,拿出来与外人贸易。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在杨越的带动下,宁古塔的特产市场将越来越大。 

 盛京、乌拉等地的商人会纷纷赶来贸易,宁古塔也会因此逐渐兴盛起来。杨越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宁古塔儒商。 

 除开展贸易之外,杨越也积极鼓励农耕,他把中原的耕种技术也尽可能地传给了当地人。 

 杨越更积极劝学,免费开办私塾,传授中原文化,就连两任宁古塔将军巴海和萨布素都深受他的影响。 

 巴海因他办起了宁古塔第一所官学——龙城书院,萨布素则为扩大贸易开辟了驿站。 

 杨越为人称道的还是义气侠义,“流徙期间,慷慨尚义,扶危济难,意不衰”。 

 他曾帮助祁班孙、李兼汝成功潜逃,全然不顾自身的危险。 

 而《明史狱》牵连遣戍的苏州书贾朱方初、黔国公沐天波之子沐忠祯、明吏朱大典之孙妇刘振英、河南诸生李天然等,都先后得到杨越的钱物资助。 

 历史上,在宁古塔生活三十载,杨越始终以助人为己任,还曾几次出银拯救贫家女奴赎身自由。 

 杨越慷慨任侠,扶弱济贫,在宁古塔受到满汉两族的敬服、亲近,就连宁古塔将军都将他尊为座上客。 

 满人称其为“杨玛法(长者的意思)”,汉人则称他为“杨大先生”和“安城(杨越的故乡山阴安城)君”。 

 祁班孙乃是南京巡按、反清名臣祁彪佳幼子,人称六公子,颖悟绝伦,诗文清丽,不假雕饰,善剑术,与反清人士有往来。 

 受牵连戍宁古塔后,因张缙彦携有歌姬十人,祁班孙和李兼汝又凑了六人,还组建了戏曲团,把江浙一带戏曲传至北地。 

 后来,祁班孙逃出宁古塔,奇迹般地回到故乡,为逃避追捕,落发为僧。 

 后曾主持毗陵(江苏常州一带)马鞍寺,号咒明林大师,仍“喜议论古今,不谈佛法,每及先朝,则掩面哭”。 

 两人谈论着,交换着各自的消息,越说越兴奋,激动得不能自已,脸上象喝了酒般涨红。 

 直到外面传来喧嚣,两人才警惕地收住话音。在门边望风的范氏观察好情况,过来说是冬捕的人员返回,两人才重新定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