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661章 忆往昔,君臣相得

 文官掌政权,不得有世袭爵位;武将镇内御外,以军功封爵。 

 只要平衡,就是挺好的制度。不是东风压倒西风,文官凌驾于武将之上,如使奴仆。也不是武将跋扈,有如军阀。 

 但明朝就搞得很乱,比如荣衔并非只有文官可以获得,武官也能加衔。 

 而明朝大部分的太师衔也都是被武将获得,文官得太师衔的,只有李善长和张居正。 

 黄立则严格按照文官荣衔、武将封爵这个规矩来的,以后也要严守,保持爵位和荣衔的尊贵。 

 现在论功行赏,黄立也不吝啬,这也是开国之初应有的现象。都是开国功臣,封爵遍地,功勋满朝。 

 对于文官,黄立也进行了封赏。毛寿登、洪育鳌、张煌言加太傅,张公诲、蒋尚膺、郑国元加太保。其他官员按照资历,以此类推,直到少保。 

 有从龙之功,并无侍清的污点,即便功劳不如武将高,但治理地方、筹措粮饷等工作,也是有大功的。 

 赐服赐宅赏金银,也是应有之意。大饼早就画好,终于可以分而食之了。 

 “封赏太高了。”京城的张煌言领旨谢恩后,便有些担心,对喜滋滋的张公诲说道:“虽说武将无亲王,文官无太师,可以后就有些为难了。” 

 张公诲却不这样看,笑着说道:“万岁不吝封赏,张大人也不必担心。这也是开国气象,不好让万岁不痛快。” 

 他怕张煌言上疏劝谏,既让皇帝不喜,又得罪了其他文官武将。 

 何况,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上面都有余地,各人也都心里有数,该辞的辞,不到封无要封、赏无可赏的尴尬境地。 

 “国家安定,以后也无大的战事,以战功封爵,也不会那么容易。文官也是如此,皇帝英明神武,恐怕很难再出张居正这样的名臣。” 

 张公诲轻抚着桌案上的赐服,不掩心中的激动喜悦。 

 基本上算是安定和平了,武将想立功晋爵也难。皇帝也厉害,年纪也轻,不会有什么辅政托孤之类的大臣。 

 说白了,张居正是正逢其时。可现在,文官应该没有了升到太师的可能。 

 张煌言无奈地笑了笑,说道:“倒是本官多虑了。” 

 说着,他拿过一本厚册子,推给张公诲,说道:“咱们也占个便宜,可先挑府宅。” 

 京城内宅府甚多,都是满清皇亲国戚文武大臣的。如今都已清查完毕,按照面积分门别类,以便分派给品级不同的文武官员。 

 刘体纯、李来亨等郡王级别是最高的,张煌言、洪育鳌、毛寿登等太傅衔的,是相同待遇。 

 张公诲笑着说道:“下官已经选好了,不要太大的宅院,也不用雇太多的仆佣。” 

 张煌言沉吟了一下,说道:“这样不好吧?你是从节俭角度考虑问题,可让其他官将如何想?特别是品级在你之下的,如何选择?” 

 如果是皇帝直接选好赐宅,那就不用考虑这些。可给了选择的机会,就有些复杂,要考虑到人情世故。 

 你选个小点的,那你的下属住大的宅府,对外不好看,对内也是心里别扭,好象不尊重似的。 

 张公诲皱眉,觉得确实考虑得不够周详。之前还没有这些问题,可天下太平了,反倒不能随意了。 

 张煌言见张公诲为难,微笑着说道:“就按照你的品级来挑选,府宅大了,就未必要多雇仆佣。平常勤洒扫,也就是了。” 

 “或者,把府宅的标准规格再放松一些,一等和二等并,三等和四等并,这样就更有挑选的余地。” 

 张煌言捋着胡须,觉得自己和张公诲的想法很相似,不想住太大的宅府。 

 张公诲轻轻颌首,说道:“办法都好,后一种更实际。” 

 其实,张煌言已经做了不少工作。 

 比如太大的宅邸都修起隔离墙壁,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就是不想形成惯例,以后会搞得奢糜。 

 而且,按照官员现在的俸禄,以及取消奴婢制度的实施,也确实用不着太豪阔的府宅。 

 如果不靠俸禄,那自然不用考虑大小和抛费。但这就显眼了,很可能被督察院盯上。 

 再说,谁也不能可着钱全花光,多少也要积攒一些。只要不攀比,不怕别人说道,自己关起门来过日子,不是也挺好。 

 “朝廷定下仆佣数量,想必也有考量。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多数都经历过艰苦。若是松下一口气,只怕是从俭入奢易。” 

 张煌言沉吟着说道:“可也没有始终让人朴素节俭的道理,了却君王天下事,享受安乐也在情理之中。” 

 张公诲笑了笑,说道:“征战几十年,在死生间游走。盛世也不遥远,松缓下来,也是好事。” 

 张煌言点了点头,说道:“那就上奏谢恩吧!” 

 …………… 

 不患寡而患不均,既是不追究大顺军所部的出身问题,其他有历史问题的将领,黄立也尽量淡化处理。 

 凌云阁很大,共有三层楼,能列画而进者很多,但也有一道门槛,那就是军衔和官职。 

 李来亨、刘体纯等人自然是最高层的,夏国相、胡国柱、马宝等人是第二层,其余是第三层。 

 军衔最低为少将,官职最低为三品。这样算下来,文官武将加起来,也就二百左右。 

 既是酬功,也是荣誉,更是彰显皇帝的态度。 

 翻篇了,以前的历史过去了,不追究不清算,都安下心来。皇帝的意思,大家都懂。 

 黄立确实已经把鞑虏残余放到了一边,秋后的蚂蚱,苟延残喘而已。 

 现在的工作重点是北方和辽东的恢复重建,军队的养精蓄锐和待命出击。 

 等到北方军队补上了骑兵的弱点,就要向北推进,在边墙外拓出缓冲之地。 

 至于南洋的开疆拓土,就主要依靠南洋海军,以及各处新占之地的由土著组织的军队。 

 什么穷兵黜武,根本不存在的。算起来,现在的军队总共也不到四十万。对于大明这样疆域的国家,真不算多。 

 按照计划,辽东战区四万、北京军区六万、西北军区五万,还有山东军区三万和武汉军区一万五千,这是北方的近二十万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