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赐爵,避喧听政
改土归流是大势所趋,黄立便从名字开始,逐渐消除土官这一名称。
而安坤也是抗清有功的,在缅甸作战,也颇为卖力,以军功封爵倒也在情理之中。
安坤当然不知道,将来在印度还会有很多的封爵将领,占领的南洋之地也是如此。
黄立很早以前就说过,封爵者会有封地,也在开始实现自己的承诺。
印度地盘足够大,沿海地区是黄立的重点,一定要稳固占领。至于内陆,他就准备分封给功臣。
当然,这种分封并不是春秋战国时的诸侯,没那么大的权力,朝廷还是有较强的管控能力。
安坤和妻子告退而去,还将在南京城住上几天,好好领略下帝都的繁华。这也是黄立的意思,让他们开开眼界,心生羡慕。
那以后就可能把自家的地盘照着这个标准来建设,若是按照老的土司制度,肯定是不行。
殿内安静下来,黄立坐在御椅中,垂下眼帘,有些疲累。
开疆拓土,侵略扩张,脚步迈得可能有些大,但他并没有改变的打算。这个时期,西夷还顾不上东方,时机很好。
当然,他也没奢望使大明成为庞然大物,那需要时间,需要人口数量跟得上。
“对外征战,还是对内的裨益,基本盘却是要稳健增长,不能心急。”黄立并不认为自己是穷兵黜武,而是根据实力作出的分析判断。
英国佬征服印度也是从孟加拉邦开始的,最初只是东印度公司的力量,动用的兵力都不过千。
这与远隔重洋有关系,也跟当时英国牵绊在欧洲有关系,英法七年战争之后,英国才能够集中力量对印度下手。
而大明不仅离印度很近,更能动用数万大军,这就不是英国佬能比的。
何况,出动的还不是正规军,只是训练武装过的土兵,还有缅人的部队。
用征服之地的兵去征服其他的地方,军队只能是越打越多,黄立觉得自己真是太聪明了。
“越人和高棉人也能派过去充当大明的武力,只要有足够的好处。以后还会有倭人,朝鲜人,蒙古人,都将成为朕手中的刀子。”
黄立轻轻活动着脖颈,嘴角微微翘起。
小柳看着皇帝略显疲惫的神情,知道他是脖子硬了。
虽说奏疏大半由内阁处理,皇帝只是过目用印,但直呈御前的也有一些。只是,皇帝好象在著书,时间很长,用笔颇多。
壮着胆子,小柳轻声禀道:“万岁,奴婢会些推拿按摩,要不要给您揉揉?”
黄立愣了一下,抬头看着小柳,想了想,才笑了笑,说道:“那就按两下,倒不知道你还会这个。”
以前也有给皇帝按摩的,是女官孙婉。可孙婉求了李云容的恩典,出宫嫁人,黄立便没有特意去找。
其实,他这个年纪,偶尔脖颈不舒服,也当不得什么事。就是坐着写东西时间长了,勤活动也就没事。
小柳走到近前,先按肩周,再揉脖颈,由轻到重,手法虽说不上多熟练,却也是学过的。
黄立感觉着温软的小手,按得挺舒服,不由得微闭上了眼睛。
……………
京师,海淀。
张煌言带着几个官吏,正在巡视园址。
这里原是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人称“李园”。如果历史没变,康小三会改为“畅春园”,成为西郊第一所皇家园林。
清华园占地一千多亩,在明代以宏伟壮阔煊赫一时,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
有书载:“清华园,前后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为名园第一。若以水论,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
清华园始建于李伟封侯之前,建园初期的名气并不很大,直至李伟之孙第三代武清侯李诚铭斥巨资“穿沼垒石,费亿万缗,胜甲都下”。
崇祯十一年,第四代武清伯李国瑞被迫将清华园出售。满清攻占北京时,满人“毁其阁”,后来此园被肃亲王豪格所得,又重新修筑。
“大体还好,修缮起来也能节省许多。”张煌言看过之后,也比较满意,交代着身旁的官吏,“趁着还未入冬,赶紧开始吧!”
“下官这就布置安排。”官员躬身领命,说道:“人手是足够的,先清湖,待木石材料齐备,便开始修缮。”
北京虽在北方,冬季寒冷,可夏季却也有数月炎热难当。老百姓只能熬着,皇家则有冰窖,供给皇室使用。
黄立便询问过北京行辕,在城外可有园林建筑,可“避喧理政”,还能居住避暑。
张煌言以为皇帝要找借口拖延迁都,赶忙布置,巡视一番,便看中了“清华园”。
不必大兴土木,地方又大,有林有水,就在京城郊外,非常合适。
反正人手多得是,不管是城中的小市民,还是周边郊区的农人,以工代赈便能招来。
“今年冬天便开始采冰,把冰窖都储满。”张煌言在清花园内走着,观赏着周围的景色,继续吩咐着差使。
冰窖要么是皇家的,要么是王公贵族和富豪的。现在统归了一处,差不多也就都成了公家。
至于新兴的富豪,张煌言管不着,有钱就修呗!
官员应承着,在心中记下。
园中楼阁不算少,计算着南京皇宫的人数,张煌言认为是绰绰有余。
“官房统计清楚,画好图,上呈御览。”张煌言停下脚步,望着不远处的湖面,“房子不怕住,就怕闲置,破败得最快。”
光复京师,满清王公贵族和大臣的府宅,还有官房都空置下来。这些都是等着迁都后给官员们分派的,也都进行了修缮和清扫。
“准备得妥妥当当,希望皇帝能够明年就迁都北上。”张煌言收回目光,心里想着。
在他看来,也不用等到秋收之后。在夏秋之际,按照耕种面积,粮食产量便能估算出来。
也不用自给自足,南粮北运,不也是南方粮商的获利之道。只要缺口不大,就不用担心北方百姓的吃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