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牛痘,奇技淫巧
好半晌,黄立才缓醒过来。自失地笑了一下,对傅山继续说道:“多制造常见疾病的成药,老百姓能够家中常备,也能够救急。”
傅山点了点头,说道:“万岁圣明,此法实用。”
其实,中医讲究辩证,每人体质和病情不同,用药便有增减。说是单人单方,也不为过。
这就限制了老百姓的求医问药,一是麻烦,二是价格,往往令老百姓望而却步。
但西医西药现在还远没有发展起来,大概只有一个金鸡纳霜,是黄立看得上眼的。
幸好,种子已经搞到了,在最适宜生长的婆罗洲和南洋地区,应该很快就能种植起来,有个二三十年时间,疟疾特效药就能被大明把持在手中。
光是粗制的金鸡纳霜还不够,还要提炼合成,变成奎宁,药效会更好。
还有青嵩素,虽然也是粗加提炼,但也挺管用。
这两样抗疟疾药物在手,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开疆拓土,甚至是移民,就不用太过担心。
还有其它的药物,可能短时间期内难以制造出来,要致病原因,他是知道的,能够以预防为主。
比如鼠疫,比如血吸虫病,比如大脖子病等等。
这边能少死人,那边就多出人口。再加上自然增长的,黄立估计人口爆炸还能再提前。
和傅山又谈了一会儿,傅山告退而去。
黄立的思绪被勾起,又想到了制药的问题上。
“军队有酒精消毒,但抗感染药物还没有,青霉素难搞,磺胺还是有希望。只不过,化学工业薄弱,影响很大。”
现在的化学,西方也是刚刚起步,与大明相差不大。
黄立已经力争先建起基础,捋顺体系,说不定比西方还要更科学,发展得更快。
但这毕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提升的,为了光复中华,军工方面倒是已经领先,民用方面则还未开始。
水泥算是军民两用的,还有石油,黄立在关注着这两项。如果不做皇帝,自然能够潜下心来,专心于化学,这本就是他的长项。
但皇帝才是主业,一个国家的强盛,他是必须的舵手。精力有限,也只能着力于培养人才,先奠定理论基础。
黄立思虑再三,也只能无奈地摇头,再次阅看起桌案上的奏疏来。
刘玄初已经派人到曲阜,调查孔府的家底和不法。
这种工作的主动性很让黄立赞赏,不愧是从自己身边出去的,对他的心思把握很准。
既然已经有了处置的思路,黄立就不会手下留情。哪怕孔府推出替罪羊,也不会有所改变。
只不过,黄立要等到秋闱之后。并且,他还要把孔府的卖国求荣,作为考题,来甄选三观正确的进士。
本来,还准备把明亡的原因也作为考题。但甲申之变绕不过去,黄立考虑到李来亨、刘体纯等人的感受,便给删除了。
刚刚打赢国战,李来亨等人想必非常敏感,担心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另外,黄立准备把大明将来的发展也作为一道考题。虽然很多新政,已经能够看出他的强国之路,但他还想看看读书人的想法。
在刘玄初的奏疏上作了批示,黄立的决心已下,要把孔府这个国中之国彻底扫除。
流放到辽东是个好办法,也是给孔府最后的体面。山东和辽东气候相近,不比南洋。
“欠的总是要还的,不打掉孔府,从思想上改造大明就难以彻底,以四书五经的传统教育,就难以清除。”
黄立放下奏疏,并没有太多的复杂情绪。
或许,对于传统读书人是天崩地裂的大事,但对他来说,却算不得什么。凭借光复华夏的大功,这天下也乱不起来。
这就是开国的好处,如同一张白纸,可以纵情挥洒。经历了惨痛的剧变,人们的思想也在震撼中,容易转变。
……………..
南京科学研究院。
院长方以智正透过窗户,看着院中席棚下简易的蒸汽机出神,旁边还有几个人在议论纷纷。
其中有对格物和奇技淫巧有兴趣的读书人,也有动手能力强、脑袋比较灵的工匠,对这个蒸汽机的原理和用途,既新奇,又迷茫。
“这个东西就算能用,也太浪费燃料,还不如人力节省。”
“没想到蒸汽竟然还有这样的作用,兴许以后能作为动用,替代人力畜力。”
“有缺点是肯定的,造得如此简陋,也只是显示原理。这是要咱们改进,肯定是功劳一件。”
方以智捋着胡须,也猜透了皇帝的心思。
新生的事物,有不足并不稀奇。大明现在缺乏的就是人力,各种机械的改进和应用,不就是因此而生。
作坊和织厂所用的纺织机械,码头上的起重机械,都是为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还有水力、畜力驱动的各种机械,在军工上应用最多,还有制币,也在从铸造向轧制过渡。
“万岁之聪慧,千古罕见。”方以智现在已经不纠结真假,也知道这已经不会改变。
只凭驱除鞑虏、光复中华的丰功伟绩,比之太祖也不遑多让,还有什么能够动摇皇位?
哪怕是三太子四太子真的还在人世,也不可撼动当今圣上的地位。敢蹦出来,那才是找死。
抛开了这些杂念,方以智已经专心于科学院的各项工作。观星只是其中一项,他和儿子已经有了重编历书的计划。
“该上奏疏,请万岁允准了。”方以智沉吟着,转过头,铺纸提笔。
明崇祯二年,朝廷采用徐光启的建议,让徐光启等人参与历法的修制工作,徐光启去世后由李天经完成。
在编撰过程中先后吸收了西方耶稣会传教士邓玉函(瑞士人)、龙华民(意大利人)、汤若望(德国人)、罗雅谷(葡萄牙人)参加了工作。
《崇祯历书》在崇祯七年(1634)编完之后并没有立即颁行新历,新历的优劣之争一直持续了近十年。
在《明史·历志》中记录了发生过的8次中西天文学的较量,包括
日食、月食、木星、水星、火星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