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轻装北逃
风吹过草地,暖意洋洋,但鞑虏的心里却是瓦凉瓦凉的。
谁都知道明军会再次追杀上来,而这样拖家带口地行进,肯定是难逃生天。
马匹还有不少,但也不够每人一骑。更何况,还有老弱妇孺,他们只能坐车或步行。
孝庄慈爱地看着康小三,微笑着说道:“皇帝是咱大清之主,是复国重兴的希望。自古英雄果断绝决,万不会有妇人之仁。”
“皇祖母——”康小三哽咽起来,抚摸着祖母已经皱起皮肤的手,想说什么生死与共,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与康小三年龄相仿的皇后赫舍里微垂着头,虽然将是被抛弃的一员,却也没什么可抱怨的。谁让她不会骑马,丢掉了满人的传统。
要皇帝与自己同生共死,显然是太自私了。那可是皇帝,虽然大清没了,却还是满人的精神支柱。
“应该是吧?”赫舍里也有点不太确定,族人已经被抛弃,还会爱戴拥护皇帝吗?
而且,大清都只剩下了名称,还自称皇帝,让人觉得实在是够嘲讽。
但她不能说出自己心中所想,只能接受太皇太后的安排,或者说是皇帝就是这么想的。
“皇帝要轻装简从,不可暴露身份。带上五六百人马,对沿途蒙古诸部只说是皇家的先导,大军就在其后,要他们做好接驾的准备。”
孝庄的声音相当平静,但却带着不可置疑的坚定,“这样,就绝了很多人的异心。日夜兼程,尽快赶到伯都讷城,也就安全了。”
沿途好象只经过科尔沁部的属地,孝庄隐去了名字,但谁都明白,这是对娘家也不放心了。
她的布置也很聪明,科尔沁部只见前导,自然担心后面的大队人马。可发现只是逃窜的老弱妇孺,也来不及追赶康小三,向明军交投名状了。
康杰王杰书和侍卫索额图走了过来,躬身听命。
“快走吧,不要婆婆妈妈。”孝庄拍了拍康小三的肩膀,笑道:“已经长大了,就要象个男子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康小三哭出了声,索额图上前扶起,催促道:“万岁,出发吧,不要辜负了太皇太后的期望。”
随行的五六百护卫,已经是优中选优,表面上很精壮。为的就是给科尔沁部造成假象,大清实力犹存,千万不要有什么异心。
“皇帝的安危,就交给你们了。”孝庄看向杰书,既有威严,又有期待。
杰书跪倒叩头,“太皇太后放心,奴才就是死,也定保得万岁周全。”
孝庄长出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再不说话,只是挥了挥手。
康小三被侍卫拥着,向不远处的战马行去。三步一回头,却没有再奔回。
五六百人,近千匹战马,就是要不断换马,拼命逃窜的打算。
康小三换上便装,混在队伍中,再不回头,向着北方驰奔而去。
孝庄拉过皇后赫舍里的手,轻轻拍着,和声说道:“不要怪他。要活在一起,要死在一处,是最愚蠢的。”
赫舍里垂下头,轻声说道:“臣妾不怪皇帝。能跑出去一个是一个,难道尽丧于贼寇之手,才是好的吗?”
停顿了一下,她轻轻叹了口气,说道:“贼寇难道要追到天涯海角,一点活路都不给吗?”
孝庄摇了摇头,只当这是孩子话,用不着什么解释和说明。
斩草除根,大清何尝不是这样。明朝宗室,被杀了多少。永历跑到缅甸,连带皇后和太子,最后也未能幸免。
再看历史上,王朝末日,皇室的境遇有多惨。北宋的徽钦二帝,还有妃嫔公主;金朝的皇室,被元灭后,也是同样的凄惨。
历史总是重演,现在轮到了大清。这是因果报应,循环往复,也是天意如此。
……………
沈阳光复的消息,最先知道的便是辽东百姓。
盛京啊,鞑虏的陪都,竟然也被明军占领了。而且,鞑虏全族已经向北方的草原败退,连建州都回不去了。
如果之前还觉得辽东的战事不会那么快结束,鞑虏至少还能支撑一年半载。
那现在基本能够确定,鞑虏或为边患,但却很难再威胁到辽东腹地。也就是浑河以南的地区。
“数万鞑虏被杀得人头滚滚,连辅政大臣鳌拜都被阵斩。这下子,鞑虏可算是完蛋了。”
“鞑子皇帝虽然还在,可没有多少人马。估计要象北元皇帝那样,窜逃到海西,或者是宁古塔了。”
“鞑虏肯定完蛋了,没见王师都在往南调,这是要班师还朝啦!”
“现在就是往北运粮,没看那船队一眼都望不到边。没有粮食,军队也没法驻守边境。”
赵老贵听着人们的议论,脸上是由衷的笑意,不时插上两句,也显示着自己关心时事,不是啥也不知道。
“爹。”赵小贵用一张大树叶扇着风,开口问道:“那咱们明年就能回乡了吧?”
家乡是在辽阳附近,虽然已经是很久远的记忆,可赵老贵时常提起,赵小贵也记得清楚。
“明年再说明年的。”赵老贵缓缓说道:“在金州的田地已经耕种好了,还有房屋,实在是舍不得。”
家乡什么样儿,赵老贵也不清楚。
但搬一回家,长途跋涉且不说,什么田地房屋,还有家当,都要重新置办。对于没啥积累的家庭来说,负担很大。
所以,才有俗语所说的,搬家穷三年。
“俺觉得金州挺好。”赵小贵说道:“挨着海边,还有港口,除了种地,其它赚钱的活儿也不少。”
无论是去码口扛包装卸,还是弄条渔船打渔,都是不错的副业。要指着种地发家致富,显然需要更长的时间。
现在已经基本能够安心下来,鞑虏不复为患,但百姓们考虑的还是自家的生活,怎么才能更好,而不是急着返乡。
除了可能还有的祖坟,家乡还有什么呢?对于赵老贵来说,可能还有孩童时的记忆。但为了儿子女儿考虑,还是在金州更好。
“不着急,明年再说。”赵老贵似乎在安慰着儿子,说道:“金州人口多,发展好,那咱就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