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614章 北方百姓

 “家里已经存了五六斤米,熬粥喝,也能顶上几天。”同村的中年汉子头上刚长出短短的一层头发,连网兜都不戴,倒是挺凉快。 

 吴老七笑着说道:“俺家也差不多。婆娘还想着买几只鸡崽,俺说还不如出来干活儿,先多赚些钱粮。” 

 “娘们家家的,没远见。”中年汉子并不客气地说道:“还是得听你的。趁着官府有活计,还不赶紧的。没活儿,上哪挣钱去?” 

 吴老七连连点头,说道:“那个贷款,没有利息,倒是可以借上几两。有些东西,家里必须得添置。” 

 “贷款不错,俺想着弄上五六两,给婆娘买几尺布。这天越来越热,该换衣服了。原来的,都破旧得快露肉儿。” 

 “是啊,咱们大老爷们还能对付,女人可不好出门呢!”吴老七看了一眼缝了好几个补丁的小褂子,倒也没觉得不好意思。 

 说话间,两人已经进了席棚,从腰间拿下木碗,从桶里舀水喝。 

 王师光复北地,把百姓从鞑虏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也给了他们生存下去的希望。 

 只是规矩大,吃饭得自带碗筷,喝水也得各人用各人的。为了怕摔,人人都弄了个木头碗。有大有小,有丑陋有好看,都是自己挖的。 

 还有这喝的水,都得烧开了,还往里加了点盐,倒是不难喝。 

 好在,只要老实听话,卖力干活儿,就总能吃饱饭,还能赚点钱,甚至还能攒下点钱粮。 

 喝完水,两人坐在席棚里的荫凉下休息片刻。随意聊着,也听别人在说着话。 

 “今年只能种萝卜白菜,明年全做土豆,听说一亩地能收两三千斤呢!” 

 “种啥土豆啊,光图个肚饱?没有商人跟你说棉花的事嘛?”一个老汉拿出烟袋锅,却是抽着晒干的榆树叶子。 

 “商人,棉花?”有人一头雾水,迷惑地看着老汉。 

 老汉吧哒着烟嘴,吐出呛人的烟雾,眼神有些怜悯,也象是充满了睿智,缓缓说道:“嗯,他们应该还没开始跟谁都说。” 

 干咳了一声,老汉很满意周围投来的目光,接着说道:“南方缺棉花,主要是棉布很好卖,都卖给番邦外国啦!咱们这儿,很适合种棉花。” 

 “明年哪,大家地里一半种吃的,一半种棉花。估计过不了多长时间,就有商人过来预订,提前给一半钱,种出来的棉花,到时候他们就都收了。” 

 “还有这好事儿呢?”年轻人眼中放出了光,问道:“价钱给得高不?” 

 老汉笑了笑,说道:“不低,比种麦子合适。只要有钱,还愁买不到粮?再说,不还有一半地打底嘛!” 

 “地要少的话,种的粮食可不够吃的。”有人心存疑虑,说道:“少说得有个二三十亩,一半一半的话,才够吃喝。” 

 “是啊,就怕光有钱,却买不到粮。去年、今年,就是这样。该死的鞑子,差点把人饿死。” 

 吴老七垂下头,在心里估摸着,权衡着利弊。可惜,没有商人来找他,也不知道这个棉花收起来是个什么价? 

 “田地应该会分给各家,官府收了很多,荒着多浪费。我听说,以后每家要种一百亩地。” 

 “一百亩,那没有牛马,可种不了。” 

 “贷款买,不知道牛马是个什么价呀!还是别想太多,好好干活儿挣钱粮吧!” 

 说着,聊着,议论着。这也是北方光复后的一个缩影,各地官府基本上是一个套路。 

 铺路架桥、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修盖衙门官仓等等,借着工价低,官府纷纷上马各项基础设施的工程。 

 这些工程都是恢复重建所必须的,又给了老百姓自食其力挣钱粮的机会。 

 至于嗅觉灵敏的商人跑去和百姓签什么预订农产品的合同,在南方已经不算稀奇,只有北方百姓觉得新鲜。 

 河南河北的土壤和气候,确实适宜种植棉花。棉布的大量出口,使得原料棉花也是供不应求。 

 同样在原料上短缺的,还有生丝和白糖。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江南百姓已经开始大量种桑养蚕。 

 种植甘蔗的田地也越来越多,黄立最早在四川开始推动促进,作用已经凸显,甘蔗和制糖基地,已经初具规模。 

 虽然北方百姓更多考虑的还是温饱,但有足够的田地,也不免要追求经济效益的增加。 

 官府本来对此并不如何干预,但鉴于北方缺粮,为了缓解运输的损耗,在今明两年将出台硬性规定,即三分之二的田地必须种植粮食作物。 

 即便如此,如果三分之一的田地种植棉花,也将是非常大的面积。为了出口赚钱,官府或许还会出台鼓励政策。 

 主要是有土豆、番薯这两种高产作物打底,明年不误春耕的话,基本上能够解决吃饭问题。 

 就是需要南方输粮,数量也不会太多。而且,北面南米,本来就是互相调剂的关系。 

 “看,又有汉奸被流放了。”不知道谁叫了一声,众人的闲聊立刻停了下来,都注目于路上押送的人员。 

 有老人,有孩子,垂头丧气地被警备军押送着,走过正在修建平整的大路,向南而行。 

 “那个胖子是魏老爷呢!”有人认了出来,啧舌道:“家里有上千亩良田,宅院跟王府似的。他的二儿子,还是个大官儿。” 

 “鞑子的官儿。”有人强调道:“这就活该。看那胖样儿,跟头猪似的。” 

 不管是仇富,还是真的受到了魏老爷的欺压剥削,老百姓没有同情的,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咒骂着。 

 押解的士兵似乎觉得魏老爷走得太慢,不耐烦地推了一把。 

 地上本来就又是土,又是碎石,魏老爷也没防备,一个踉跄摔倒。已经是皱巴巴的绸缎衣服,立时又满是灰尘。 

 象个球儿似的狼狈爬起,魏老爷边声也不敢吭,费劲地加快了脚步。 

 百姓们爆发出哄堂大笑,指点着,嘲讽着,个个都很兴奋。 

 这恐怕就是人的阴暗心理,平日高高在上的家伙,现在落得竟不如自己,油然而生的快意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