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604章 无题

 得益于高塔通信的快速,尽管刚刚铺到沧州,但光复神京的消息,还是以超乎寻常的速度传到了南京。 

 北伐胜利的标志,尽管官方还没有组织什么庆祝活动,百姓们自发的振奋和喜悦却是喷薄而出。 

 这下子,可算是天下太平啦!不管北方还有没有边患,南方却已经不可能再有战乱之苦。 

 看吧,战线从江淮直推到长城了。还会有战乱,岂不是见鬼啦? 

 “万岁英明神武,摧枯拉朽灭亡鞑虏,比太祖更强,大明少说也能有三百年国祚。”中年酒客哈哈笑着,圆圆的脸上,小眼睛闪着精光。 

 “真是羡慕陈兄,能去京师见识一遭。”另一个胖酒客笑着举了举杯,说道:“一年多断绝南货,此番北去,定然是财源滚滚。” 

 中年酒客摆了摆手,苦笑道:“哪有那么容易。缺货是肯定的,可鞑虏残苛,老百姓饭都吃不上,哪还有闲钱?” 

 胖酒客嘿然笑道:“陈兄,你这话可哄不得我。要说北方百姓穷困,那是肯定的。可朝廷难道不会发贷款?凭万岁的精明,能想不到这些?” 

 发放贷款,哪怕是无息,也能让社会上的商贸繁荣起来。水流动起来,经济活动才能活跃。 

 朝廷借出去钱,收回没有利息,但商家却卖出去货物,多交的商税,便流入了国家财政。 

 赈济百姓可不是白给粮食,有体力,能劳动的,还是要以工代赈。 

 比如修路建房,还有将要在各地兴建的工厂作坊,只要勤劳肯干,兴许赚得比种地还多。 

 “给老百姓提供贷款是一个,北方现在有多少军队?”胖商人继续分析道:“吃喝穿用,他们可不缺钱。” 

 中年商人眨巴眨巴眼睛,略显尴尬地笑了笑,说道:“赵兄高见,看得深远通透。” 

 胖商人摇了摇头,说道:“要说看得深远的,还要数贵商会。在预售北方商铺的时候,那真是大手笔。京师、天津、徐州,连张家口的商铺,也拿下不少吧?” 

 “嘿嘿,也不是很多。”中年商人干笑了两声,说道:“赵兄若有意,现在也不晚。天津卫开府,要建成北方最大的商港。要盖商馆,那地方多了去。” 

 胖商人微微颌首,说道:“某正要顺着运河往北方走一遭,具体选在哪里,倒不一定。” 

 说着,胖商人招呼着伙计,“再来一壶黄酒,某为陈兄饯行,祝一帆风顺,生意兴隆。” 

 中年商人拱手谢过,说道:“到了京城,一定要来找陈某,咱们再次畅饮。” 

 “一定,一定。”胖商人笑道:“某家得好好看看紫禁城,虽然进不去。” 

 “这倒也不一定。”旁边桌上的一个看似官员的酒官突然插嘴道:“万岁刚下了旨意,未迁都前,京师紫禁城部分对外开放,只是要收门票。” 

 中年商人和胖子露出惊愕之色,看向该人。胖子拱了拱手,客气地问道:“这位仁兄,所言可是真?” 

 官员模样的酒客笑道:“就这两天,看邸报就知是真是假。”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具体的章程,还要等京师那边最后确定。” 

 大事已定,具体的章程不过是开放哪些宫殿,票价几何的小问题。 

 “多谢仁兄。”两个商人拱手致谢,转过头却是相视一笑。 

 皇帝真会赚钱哪,进紫禁城参观,谁不想啊,能跟亲戚朋友吹上好几年。 

 京城百姓不用说,有钱也买粮吃了。可南来北往经过京城的,谁要是不去紫禁城逛一圈,那能好意思跟别人说去过北京? 

 “某家就抢个先。”中年商人呵呵笑道:“待赵兄到了京城,某家来作向导。” 

 “有劳,有劳。”胖子咧着嘴,拱手笑道:“少不了叨扰陈兄。” 

 听到这个惊人的消息,酒楼内顿时热闹起来,酒客议论纷纷。 

 老板站在柜台后,笑得开心。趁着光复神京,打出酒水优惠的牌子,这生意顿时又好了许多。 

 “可惜,想去看看紫禁城,也脱不开身。就是去京城再开酒楼,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准备好的。” 

 老板高兴之余,又有些遗憾。谁让自家没那么多钱财,在预售中也没敢去抢上一牌。 

 “到底还是商会财雄势大,掏出大手笔,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连带着,还支持了北伐,讨好了万岁。” 

 酒楼老板暗自叹了口气,可脸上职业的笑容却没变。 

 街道上,人来人往,好象没什么变化。但商家却又张灯结彩,大搞促销。 

 这似乎已经成了惯例,商家只盼着节日越来越多,好消息不断传来,好有个由头再挂起红灯笼,布上红绿的装饰。 

 “看看,脂粉铺子也打特价呢!”盈儿挽着小柳的胳臂,在促销的招牌前仔细看着,有些遗憾地撇了撇小嘴,“就这么几样,真小气。” 

 小柳呵呵笑着,并不在意什么脂粉。她的收入,买脂粉并不难,可她却不太感兴趣。 

 在青楼时涂脂抹粉,那是迎来送往侍候人。现在,真用不着那样。 

 “走吧,不是说好去逛步行街的嘛?”小柳迈开步,盈儿还有些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 

 走出一段路,盈儿才收回神儿,开口问道:“听说有人在收债券,姐姐不准备卖掉吗?” 

 小柳摇了摇头,说道:“我又不缺钱,到期从官府兑换就是了。” 

 “嗯,现在卖的话,确实亏了些。”盈儿说道:“还是姐姐有眼光,北伐成功了,以后国债也不会再有了。” 

 “我还听说有人要存在手里,等上十年几十年,更值钱呢!”盈儿有些羡慕地说道。 

 “那叫收藏。”小柳到底是有些见识,解释道:“国债量大,不会升值太多。更早的时候,也就是没光复的时候,官上发的借据才值钱呢!” 

 “特别是最早的那批,上面有万岁的印章和亲笔写的字,那时候还是定王殿下。官府正在收回,可好象才收回了一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