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今年解决鞑虏
现在全局的作战态势对明军十分有利,鞑虏被分为辽东和京畿两大集团。本来就兵力不足,就更显被动。
关键是打到现在,还在为鞑虏卖命的绿营已经很少。
鞑虏自然也不敢再信任他们,只能靠着满蒙八旗,以及已剩不多的汉军八旗与明军作战。
蒙古诸部已经离心离德,转为观望,或是在等待时机反咬一口。只有通过联姻,与满清联系最为紧密的科尔沁和喀尔喀,算是比较忠实的盟友。
而对这两部蒙古,黄立已经下达了攻灭的旨意。不必讳言,这两部蒙古如果没有反正立功的表现,将成为投喂其他蒙古诸部的诱饵。
原本在张家口外的察哈尔部,便根据大明皇帝的意旨,向蒙古诸部传令送信儿。
凡参与反清助明的蒙古诸部,战后将根据功劳大小,获得瓜分科尔沁和喀尔喀蒙古的资格。
同时,在以后的马市交易中,出力或立功的蒙古诸部,也将得到很多的优惠。
满清狼狈败逃出关,应该能够鼓舞很多蒙古部族的热情。天变了,他们也要重新考量,如何与重新统治中原的大明打交道。
当然,黄立也通过军情部的谍子,以及察哈尔部,对蒙古诸部发出了警告。
谁敢趁此混乱之时,进入边墙之内烧杀劫掠,大明王师必然会给予其最为严厉的报复。
现在的察哈尔部,已经不是林丹汗在世时的强大。虽然还自称是蒙古共主,但有多少蒙古诸部听从其号令,还要划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可惜战马太少了。”刘享送走了众将,看着地图,发出了遗憾的叹息。
如果辽东有五六骑兵,战争就是另外的计划,不一样的模式。可惜,现在只有两万多,不具备单独与鞑虏主力作战的实力。
否则,完全可以北出辽东长城,在蒙古诸部的地盘截击鞑虏,给予其最后,也是致命的一击。
希望关内的几支骑兵能够及时出关增援,或者聚集蒙古诸部的人马,衔尾追杀绕道的鞑虏。
不管是哪一个行动,都将使鞑虏雪上加霜。不管是人马的重大伤亡,还是家眷和财产物资的损失,都使其无法再在辽东立足。
“毕其功于一役,趁着现在北伐大胜,士气正盛。而鞑虏则仓惶惊惧,军心士气陷入最低谷。正是犁庭扫穴,彻底灭亡的好时候。”
刘享很清楚现在明军的状态,连战连捷,打得鞑虏要逃回辽东老家。
胜利是最鼓舞人心的,这可是形同开国,将领们更是热情高涨,都想着趁此机建功立业,成为开国之臣。
从上到下的心气,战无不胜的气势,使得明军的精神意志,达到了高峰。即便是面对鞑虏的猛攻,也能充满必胜的信心。
但一鼓盛,二鼓衰,三鼓竭的道理,依然存在。一旦北伐成功,将领们还有动力,普通士兵恐怕就有了别的想法。
想着一直在战场上厮杀建功的士兵不是没有,想回家娶妻生子、享受太平的应该是更多。
现在的明军士兵,还是以南方人居多。就算给予良好的待遇和优惠的政策,对于北方气候的不适,还是会让很多人不会选择留下。
所以,今年冬季前把鞑虏彻底击败,就是相当迫切的任务。从朝廷的财政情况,也是最好的结果。
大规模战事结束,辽东就只需留下一到两万的兵力镇守,山东绿营为主的降兵,应该足以胜任。
然后就是北方的长城防线,少说也要十万左右的兵力。
挑选江淮、川陕、湖广出身的明军,再加上自愿的江南士兵,以及甘陕绿营的降兵,应该足够了。
“以万岁的仁厚,肯定是让江南的士兵尽量能够返乡过年。大半年的征战,也确实辛苦。”
刘享的嘴角翘了起来,他又想起了自己的女儿,想起了爱妻,想起了父亲,他也想回家过个团圆年呢!
………………
北伐在今年结束,哪怕不能彻底灭亡鞑虏。
其实,刘享所担心的,在黄立那里,已经有了计划和决定。
哪怕不能把鞑虏彻底赶出辽东,寒冷和饥饿在一两年之内,也会消灭大批的鞑虏人口。
这还不算穷途末日,向明军投降的女真人。
比如叶赫部、辉发、哈达等部,抢掠时一起吃肉,败落时就会想起自己与建州女真不是一伙。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鞑虏想在辽东立足喘息,已经不太可能。海西应该是他们今年的休养之地,尽管缺食少衣,但至少没有了明军的威胁。
“今年占领辽阳,哪怕是光复了沈阳,也不会驻扎太多的人马,甚至可以在冬季暂时放弃。”
黄立知道鞑虏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间,失去了春天耕种经营的机会。这意味着,在明年大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在辽东将毫无收获。
从关内能带回去多少粮食,辽东本地的储粮又能有多少?一下子多出几十万人,连今年冬天都撑不过去。
“还想着在辽东重新扎根,喘息休整,真不知鞑虏的狗头里想的什么?从蒙古买粮,从朝鲜抢粮,真是愚蠢透顶。”
黄立阅看着军报,情不自禁地露出冷笑。
今时不比往日,辽东的气候环境,以及驻军的粮饷供应,已经不再是难以克服的困难。
整个北方虽然凋弊,但北伐进程的顺利,还是赢得了相当宝贵的时间。
几乎是随着军队收复失地的脚步,政务官员便很快就位,开始各种赈济自救的措施。
主要是抢种农作物,不管是地瓜土豆,还是荞麦谷子,生长期都比传统的麦子短。
哪怕只能种萝卜白菜,那也能让人饿不死,多少能减少粮食的消耗。
要知道,这可是至少要支撑到明年秋收,才有可能大幅减少对南方粮食的依赖,对大明的财政和运输,有着相当大的压力。
而甘陕的物资供应依靠嘉陵江水运,很多粮草物资是从四川筹集,源源不断地运进甘陕。
中原地区则主要是汉水和黄河水运,湖广是粮草物资的主要供应地。
运河一线的省份,一半靠江南物资,一半靠海运海外采购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