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582章 王朝末日,全面总攻

 黄立终于如释重负,虽然早有预料,但真正的胜利依然令他精神振奋。 

 胜势已经难以逆转,只要放心地等待,北方光复只是时间问题。接下来就是恢复重建,让受苦的北方百姓,重新沐浴大明帝国的恩泽。 

 北方自小冰河期以来,受灾最重,生活最苦;农民起义,鞑虏入关,经历战乱的摧残,比南方要更加深重。 

 因为地理、气候等因素,北方的重建要比南方慢,花费的精力也要更多。 

 但这也是可以克服的困难,只要战争结束,黄立和朝廷有着信心,在一两年内使北方能够达到自给自足。 

 “刘卿,大都督府可有统计,八旗军队现在能有多少兵力?”黄立脸色和熙,向着刘体纯开口问道:“对于鞑虏绕道出关,你怎么看?” 

 刘体纯躬身道:“按照目前的统计,八旗军队已经不足十万。辽东三万多,京畿地区三四万,再加上运河、中原和西北败退回去的。” 

 “但不排除鞑虏还能动员增兵,按照满人的数量,连少年兵带老头兵,大概能凑出七八万左右。” 

 “至于鞑虏绕道出关,我军骑兵不多,步兵推进又有鞑虏阻击,怕是难以彻底阻止。但路遥上千里,艰难跋涉,鞑虏要大伤元气。” 

 黄立沉吟着点了点头,说道:“既然阻止不了,那就从别的战场想办法。在辽东,鞑虏如果不是倾力来打开通路,我大军集结于锦西,倒是有些浪费。” 

 刘体纯说道:“大都督府认为,如果鞑虏绕道出关,锦西大军便可分兵行动,只留两三镇人马阻路,其余军队与金州部队可向辽沈进攻。” 

 黄立飞快地估算了一下,觉得有两万左右的海军陆战队,还有两大骑兵团,确实有力量进攻辽沈。 

 “临清光复后,可从东路军再调一镇或两镇赶去登州,前往辽东作战。”为了保险起见,黄立还是决定再次增兵。 

 满清的兵力已经损失惨重,只是在运河这一路,便在淮安、徐州,以及马上就要有的临清,丧失七八万左右的人马。 

 东路军当面的清军已经难以形成威胁,西北和中原的明军也正在向京畿地区推进,会分担掉大量的清军。 

 刘体纯想了想,说道:“万岁既有此议,大都督府马上商议讨论,尽快确定实施。” 

 黄立很满意,没有因为他是皇帝,刘体纯便一口答应下来,这是负责任的表现。尽管自己对于战局也非常了解。 

 “刘享也呈上了奏疏,他对辽东攻略的修改,比李岳要激进一些。”黄立微笑着说道:“当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李岳也是有这样的觉悟。” 

 刘体纯稍显尴尬地笑了笑,涉及到自己的儿子,自然不能说他好话,“这小子不知道深浅,李岳既为正,他为副,怎能制造不和?” 

 黄立摆了摆手,说道:“不是不和,而是各抒己见。如果鞑虏真的放弃锦西,或是派出打开通路的人马不多,主动出击,给予其重创,不是很好嘛!” 

 “看来,经过实战,将领们对于我军的战力又有了认识,这才敢于求变。朕很欣慰,已经回复了李岳和刘享,让他们可以灵活机变。” 

 要说对于鞑虏的评估,黄立其实也不准确。所以,才料敌从宽,并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 

 但鞑虏实在不堪,在激烈且持续的战斗中,这么快就露出了本来面具,不过是外强中干的货色。 

 当然,明军无论在武器装备,还是在粮饷供应,抑或是对将士们的抚恤保障,都超过了满清,这是整体实力上的碾压。 

 淮安失败,南阳失败,胶东失败,辽南失败,徐州失败,人马和军心士气的双重打击下,实力的差距越来越大,终于到达了临界点,导致了现在的大崩盘。 

 用一句俗话讲,那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清军越打越胆寒,明军则越战越勇,将领们的心气也是越来越高。 

 不但将领们如此,黄立也更加乐观,想着取得更大的胜利,把辽东问题也一并解决。 

 只不过,他对于给将领们上奏的回复,还是提醒,要戒骄戒躁,不可轻敌,不能自大。 

 刘体纯转眼已经想到了一个策略,虽然还未最后决定,但请皇帝听一下,也避免再被驳回。 

 “万岁。东路大军连战连捷,再加上胶东获胜,所得绿营俘虏已有两三万。是否将他们全部调到辽东参战?” 

 黄立想了一下,微笑颌首,说道:“很好,朕赞同此议。告诉那些绿营俘虏,卖力作战,胜利后每人在辽东可得百八十亩田地。” 

 既然要移民经营,山东绿营的俘虏就是很好的对象。他们更能适辽东的气候环境,迁徙家眷也很便利。 

 仗打完,就让他们在辽东安家落户。辽东别的没有,土地足够多。以地代饷,还能节省很多钱粮。 

 刘体纯心里有底,只待回去再作商议,便给前线的李来亨下令执行。 

 “朕还要晓谕蒙古诸部,凡反正归顺,并向满清作战有功者,必有重赏。嗯,这个重赏,就让内阁诸臣商议确定。” 

 满清要走边外逃亡,蒙古诸部或许能够给他们制造点麻烦。强盗集团的瓦解,已经是势在必然。 

 要知道,清廷与蒙古诸部也存在着矛盾。只是因为满清势强,蒙古诸部只能忍受强加给他们的各种限制。 

 比如清廷收服蒙古各部后,便取消了各封建主原有的称号。 

 而是参照满族官秩,分别给蒙古封建主授以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爵位,还下设一、二、三、四等台吉。 

 非黄金家族的封建主及贵族则封为一、二、三、四等塔布囊的品秩,授予不同等级的俸银、俸禄、随丁及标志等级的服饰。 

 最令蒙古诸部心中不满,甚至是怨恨的,还是清廷给他们制定的封禁制度。 

 蒙古经济是以游牧为主,以前是择水草而居。但清廷的封禁制度,让蒙古人只能困居在所居旗境内,不得俞越。 

 此制度使蒙占人困居一隅,各旗之间不能进行经济交流和相互联系,从而达到抑制了蒙古经济的发展,并有掠夺蒙古经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