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569章 剖肝沥胆,权力争斗的防范

 北方的百姓还处在饥饿的边缘,为生存而苦苦挣扎。南方的民众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向更好的小康努力迈进。 

 差异在所难免,但改变也正在发生,或者是很快就会出现。 

 在苦痛中期盼着被拯救,希望鞑虏的统治早点结束;在光复后看到希望,并期盼王师得胜,不再重入苦海。 

 这就是人心向背,每到历史转折,或是王朝末日时,便表现无遗。 

 比如明末时百姓对于改朝换代的冷漠,哪怕是异族统治,也无动于衷。没有对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痛恨,只希望没有战乱的太平日子。 

 不能只看到胜利的光芒,而忽略了所遮盖的问题。如果不能在思想根源上得到改变,类似的悲剧还会再次发生。 

 而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享受到帝国安定繁荣的红利,才能从心中生出归属感和责任感。 

 最基本的就是吃饱穿暖,然后是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好的社会环境。绝对的公平不会有,但法理上的公平公正还是要保证。 

 “以民为本”,当皇帝提出这四个字的为政宗旨时,虽然并不新鲜,可在施行的过程中,却会越来越让百姓体会到关系自身的得利。 

 黄立其实也在学习,怎样做一个好皇帝,怎样把政策对百姓的激励关联起来,以便能更好地施行。 

 比如丁税,原先的想法是全部豁除,但随着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融入,更能从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才把其与普及教育挂起钩来。 

 老百姓对于自家孩子读书识字并不是太过热情,毕竟,这是比较虚的东西,不好说以后会有多大的益处。 

 但与丁税挂钩,则是眼见的好处,而且是能持续几十年的受益。 

 为此,他们自然希望家中的孩子不成为经济上的负担。包括自身在内,成年人也有着这样的期望。 

 而小学毕业考试,在难度上也适当地倾斜。儿童和少年要严一些,成人则相对简单。 

 这也与官府的需求有关,年轻的识文断字,就业面很广;成年人,已经基本确定了职业,会写自己的名字,能看懂官府告示,也就达到标准了。 

 降低成年人的标准,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弄得挺难的,自然也就没有了热情。 

 很多人都不会想到,光复不过一年多,改变已经无处不在。最深的感触,自然是来自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即便国战还在继续,鞑虏还在顽抗挣扎,可必胜的信念,已经弥漫在光复区的军民心里。 

 虽然军队没有再大幅地扩充,但对于百姓的军训,却推出了相关的政策。 

 适龄百姓,从十八到四十,身体健康者,在农忙和农闲季节,每月要集中训练两三天,掌握火枪的装填和射击,学习简单的军事技能。 

 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都适行于新章程。如果不能参加,则要缴纳一定金额的钱财。 

 交钱代役,主要是为了照顾工商业者,他们或者比较忙碌,或者是流动性强,不好管理。 

 新政策推出后,并没有全面铺开,还处于征求意见,商议研究的阶段。但还是要求各省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准备,并在两三个月后进行试行。 

 训练百姓,武装民众,再到义务兵役制,甚至是全民皆兵。 

 皇帝的思路已经确定,但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以后的推行和演变,还以为是在为国战作准备。 

 黄立也没有对臣子们说清讲明,毕竟,在传统的治理思维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相同的理论,武装百姓对于江山的稳固,会造成很大的威胁。对社会治安的维持,也相当不利。 

 为了避免提前的阻力,黄立打着国战的名义,先建起框架,以后再逐渐完善。木已成舟,臣子们再反对,也不会太过激烈。 

 只不过,虽然训练民兵的事情得以通过,哪怕还没有正式施行。但刘玄初突然剖肝沥胆的建议,却让黄立陷入了深思。 

 “万岁应恢复司礼监,使其重掌批红、掌印之权,以固皇权……”刘玄初的建议很突然,但接下来的讲述,却是明朝中后期的权力之争。 

 太祖朱元璋“罢丞相,革中书省”后,将相权的大部分并入皇权,其余分散到六部,使皇权在大明王朝中一家独大。 

 朱元璋对此相当满意,他和他的后继之君们终于不用再担心权臣的出现,甚至是皇位的不稳。 

 但文官集团追求的目标是“圣天子垂拱而治”,所以,在追求恢复相权的同时,还想要吞并皇权,由此形成了一第列权力斗争。 

 永乐朝内阁设立,洪熙朝内阁获得了票拟之权,内阁大学士可以兼任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便拥有了成为丞相的基础。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后,宦官被打上了欺君误国的标签,武将勋贵损失殆尽,两大绊脚石基本被搬开。 

 景泰朝时,以于谦废除三大营、组建十二团营、将宦官势力踢出京营为标志,京营、内阁、六部、都察院都是文官说了算,以巡抚转隶都察院为标志,文官成为了各地的最高军政长官。 

 景泰八年,夺门之变发生,武将勋贵的残余势力和宦官势力联合起来,又给了文官集团一次沉重的打击。 

 天顺时期,明英宗扶持以石亨为代表的武将勋贵势力,还曹吉祥为代表的宦官势力,意图在朝廷上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 

 但一场曹石之乱令明英宗的计划落空,之后直到成化和嘉靖朝,文官集团同皇权的斗争陷入了拉锯战。 

 成化时期,明宪宗朱见深废除十二团营,建立十团营,将文官集团势力挤出了京营。 

 正德时期,明武宗先是扶持刘瑾同文官集团争斗,接着又授意刘瑾提出了召回各地巡抚的计划。然后,刘瑾因被文官集团指责谋反而被处决。 

 太监不行,明武宗又通过京营边军对调,以及宠信武将江彬和钱宁等方式,意图扶持武将勋贵势力,结果明武宗在一次意外落水后离奇驾崩,江彬、钱宁因谋反而被处决。 

 嘉靖时期,庚戌之变的发生,使得文官彻底掌控了京营、巡抚和总督成为了朝廷正式官职,文官集团终于又离目标更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