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决战预演,死守徐州
可能,鞑虏也知道这个故事,知道这段话。尽管知道明军在攻城上有一套,但还是寄希望于守城坚守。
况且,《孙子兵法》亦有云:顿兵于坚城之下,此自败之道也。
也就在刘享率部横扫胶东诸地时,安亲王岳乐接到了朝廷的圣旨,要他坚守不退,将功折罪。
徐州乃运河重镇,又是苏鲁豫皖四省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清廷指定的死守之地,便在于此城。
再次看着圣旨上的严责之辞,岳乐苦笑一声,沉默不语。
朝廷不仅严辞切责,还指定了坚守徐州的兵力,总数不少于四万,八旗官兵不少于一万。
显然,清廷希望利用这四万人马,彻底阻挡住明军的北进之势。即便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也要使明军疲惫不堪,或是伤亡惨重。
喇门看了一眼安亲王岳乐,犹豫了半晌,躬身道:“王爷。请让末将守徐州,定能挫敌于城下,振我大清军威。”
岳乐自然不会身陷徐州,虽然严旨切责,可他依然是东路军的主帅,岂能困于孤城?
但他也知道,若要死守徐州,势必要将其视为孤城,视为死地。只有如此,才能军心统一,唯有死战。
“朝廷的意思,你可清楚?”岳乐看着喇门,既有欣慰和赞赏,又有几分审视和考验。
按照兵法所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以四万人马守坚城,清廷希望能消耗同等数量的明军。如果万众一心,战志坚强,这看起来并不是不能达到的目标。
退一步说,能拼掉两万明军,也挫折了明军的锐气,耽误了其北进的时间。
如果舍不得付出代价,比如这至少一万的八旗将士,光靠绿营守城,恐怕除了白送城池,什么作用也起不到。
以一个监视弹压三个的比例,清廷相信绿营不敢造次。困于坚城之中,也只能死力搏杀。
“唉,什么时候,我军竟然要靠拼人,才能与明军抗衡了?”岳乐对于朝廷的旨意,其实更深层次的反感和无奈就在于此。
如果拼人能够胜利,子民亿兆的明朝,又怎能奈何不了兵不过十万、割据一隅的后金?
如果拼人能胜利,明朝又是怎么丢掉江山?大清铁骑又是如何从北到南,占领整个明土的?
这种要求,或者说要达到的目的,本身就是示弱的表现,是没有信心的无奈之举。
但岳乐也知道,朝廷也是无奈之举。与其一战一战地败下去,不如择地与明军进行一场提前预演的决战。
这不是逼到绝路的战斗,通过此战的胜败,以及持续的时间,朝廷才能做出最明智的决定。
是继续押上满人的未来,与明军在北方死战到底,还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此战是决策的依据,也是进退的分水岭。
圣旨上说得不少于,那就是希望留守的兵力越多越好。这要看岳乐最后的安排,要根据目前手中的兵力,以及徐州城的物资囤积。
当然,越多越好也不是全部押上,以至于徐州一破,便能让明军长驱直入,直抵京畿。
岳乐现在还有五万人马,这不包括徐州以北,运河一线其它城镇的守军。虽然不算多,但加在一起,还能凑出近两万。
除了留守徐州一万八旗,岳乐手中还有两万多八旗,这就是他的全部兵力。但这里,不包括京畿地区的驻军。
明军主力会沿运河北伐,清廷也早已看出其意图,重兵布防,也以东路为最多最强。
阻遏其主力,只要能打成相持,或是坚持尽量长的时间,才可能稳定军心,才可能有所转机。
所谓的上天启示,已经造成了清军的人心涣散,若是徐州坚城不守,一退再退,重振军心又从何谈起?
连场象样的决战都没有,就被明军逼近京畿,就要面临出关或死守的两难之局,倒不如决死一战。
趁着还有兵力能够转圜,及早作出决定,也是明智之举。
岳乐已经收到了密信,知道了朝廷的最终意图,但还要考验喇门的见识。
“既是死守城池,当与城池共存亡。”喇门可能说不出其它的道理,但只要有绝死之心,便也足够。
这是九死一生的任务,除此明军伤亡惨重,自行撤军。否则,守军绝无幸理。
岳乐看着神色坚定的喇门,心中暗自叹了口气,语气和缓了一些,说道:“城中粮草物资,足够四万大军坚持两月有余。本王再给你三千八旗精锐作为亲军,以加强守城力量。”
“多谢王爷。”喇门躬身一礼,肃穆的脸上又露出笑容,说道:“此末将扬名之战,实为幸事。”
是啊,守住了扬名,守不住扬灰。嗯,哪怕守不住,只要坚持够久,杀敌够多,倒也是能够出名的。
比如张巡守睢阳,比如阎典史守江阴,还有影响世界格局的钓鱼城之战。
喇门或许是悍勇不畏死,或许是还不清楚明军攻城的能力。可不管是鲁莽,还是勇气,岳乐都十分赞赏。
他通过密信也更清楚朝堂上的复杂,以及争斗。如果不是皇家力保,他已经被问罪解职,失去了兵权。
而坚守徐州,则是观而后效,或者是戴罪立功的机会。
显然,机会不大,可能取决于能否守住,也可能是坚持时间的长短,以及杀伤敌人的多少。
只可惜,坚守徐州,可能也是明军所希望的。能够在攻城战中歼灭清军的有生力量,也是很大的胜利。
况且,突破并不只是在运河一线,在胶东,还有西北和中原。
江淮战局还不是全部,其他两路明军虽为牵制,但要形成突破,也会影响到这里。
比如中路战场,明军如果突破南阳,攻下开封,便可东进,与友军一起,夹击清军,从而取得决定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