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546章 北方乱象,北伐

 圣武二年的北方之春,似乎降临得比往年要早一些。 

 春节过后,刚有一丝春意,气候便很快变暖,来得甚至有些突然。 

 冬雪消融的迹象是如此明显,潮湿温暖的土地袒露出来,夹杂着发黑的残雪,呈现出斑驳的颜色。 

 可本来是充满朝气,充盈着希望的季节,在北方却还难以摆脱沉闷积郁的气氛。 

 赵老栓并不算老,还不到四十的年纪。按理说,应该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但从脸上的皱纹,以及黝黑的肤色上,却完全看不出该有的精气神儿。 

 迈着沉重的步伐,赵老栓来到了自己院子前,犹豫着,踌躇着,好半晌才无奈地叹了口气,走了进去。 

 “她爹,回来了。”妻子瘦削的身影出现在房门处,看着丈夫的眼神,带着几分期盼。 

 但看到丈夫空着的手,女人眼中的光黯淡了下去。 

 赵老栓微垂着头,不敢看妻子的眼睛,象是做了多大的错事一般,吭哧着说道:“官府要百姓把手里的银子都换成纸钞,米店只认那个。” 

 “可换完纸钞,米店却只卖了几百斤,就关门了。说是,每天有定量,明天才能再去买。” 

 清廷学大明倒是学得全套,连如何强制使用纸钞,都照搬照抄。 

 纸钞不是没信誉吗,让百姓手中的银子花不出去,用最需要米粮来与纸钞挂钩,看你换不换,买不买? 

 赵老栓一边无奈地解释着,一边掏出了兑换的纸钞,让妻子看,却始终微垂着头,不敢看妻子失望的神情。 

 “明天能买米,也行的。”妻子出言安慰着,但听语气,明显信心不足。 

 丈夫拿走的已经是家里唯一的积蓄,也不过是三两多银子。可换来的却是几张粗糙的纸钞,还没有买到最需要的粮食。 

 说是明天,可那又哪里有准儿?米店时开时关,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能买到米一是需要钱,二来还看运气。 

 而且,米价在不断上涨,今天能买十斤,明天可能就是七八斤,后天兴许就只有五六斤。 

 赵老栓终于抬头看了一眼妻子,妻子瘦削的脸上露出勉强的笑容。这是无奈的安慰,并不是丈夫无能,而是世道如此。 

 “天气暖和了,再挺几天,兴许能挖到野菜。”妻子缓缓说道。 

 赵老栓咬了咬牙,说道:“不行的话,就把种子粮吃了。官府要收粮纳税,总不会就看着地荒不种吧!” 

 妻子垂下眼帘,并没有坚持她一贯的反对。就算能省下种子粮,顺利地播种,可要怎么才能熬到秋天收获? 

 吃野菜、扒树皮,还有什么办法能填肚子? 

 “再等一等吧!”妻子终于还是没能下定决心,苦笑了一下,说道:“兴许能找到别的活计,能挣些钱的。” 

 赵老栓叹了口气,沉默了半晌,才闷声说道:“明儿我早早地去米店。” 

 妻子嗯了一声,说道:“进屋歇歇,暖暖身子。” 

 吃饭是最大的事情,至于身上的棉衣已经破烂,露出发黑的棉絮,却已经不太重要。 

 只要冻不死,眼瞅着春暖花开,就已经算是熬过了冬天。 

 赵老栓走了两步,又停下来,闷声不响地走去了后院。 

 时间不大,妻子便听到了磨刀的声音。她的心中悚然一惊,紧走几步,却又停了下来。 

 现在倒是不用太担心,明天还有买粮的指望。让男人的心情平静下来,再好生相劝。 

 男人正在气头儿上,妻子不敢硬劝,偷偷地去看。发现丈夫只是在磨着斧子,并没有其它的举动,才稍微有些放心。 

 已经到了吃饭的时辰,可村里也没几家升起炊烟。自从江南被明军光复,漕运断绝,仅剩的粮食又向京师和军队集中,老百姓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 

 赵老栓家只是北方底层百姓的一个缩影,缺粮的情况已经是极为普遍。米价暴涨,连很多中低层的官员,光依靠不涨的俸禄,也是越来越是窘迫。 

 显然,对于高产耐旱或耐寒的农作物,清廷并不是很清楚。在占领江南后,也并不是很在意。关键是没那个眼光,没那个见识。 

 这与三藩之乱时还大为不同,因为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漕运也没有中断。使得清廷能够供应钱粮,扩充并维持几十万的军队。 

 现在,从上到下的生活都是越来越下降,连旗人的铁杆庄稼,也已经不能按时发放。 

 所谓的铁杆庄稼,就是在清兵入关后,清朝的统治者对于八旗子弟的奖赏和福利。 

 因为旗人当兵是世袭的,,不论天灾人祸都能按时得收益,又不象绿营部队那样经常需要出去打仗,所以旗兵的月饷被称为“铁杆庄稼”。 

 而且,清朝的八旗子弟只许当兵、当差,不能从事其它工作。 

 按八旗制度,旗人成丁之后,可以补本旗内的兵丁缺额,补上之后即可按月领取饷银和军粮。 

 在顺治时,凡八旗前锋、户军、领催、骁骑,每名月给饷银二两、匠役一两,还有圈地、投充的灰色收入,八旗子弟过得很滋润。 

 到了康熙年间,铁杆庄稼又开始大幅上涨。 

 凡前锋、亲军、护军、领催、弓匠长,每名月给饷银四两,骁骑、弓匠、铜匠每月给饷银三两,皆岁支米四十八斛; 

 步军领催每月给饷银二两,步军每名月给饷银一两半,铁匠一两至四两,皆岁支米二十四斛; 

 炮手月支饷银二两,岁支米三十六斛;由觉罗补前锋亲军护军者,月加饷银一两;养育兵月支银一两半,不给米。官畜马驼,每马驼月给豆草折价三两。 

 而且,八旗兵在在出征的时候,还有“行粮”制度。其原饷仍在京城支领,而在行营中另领一份口粮,称为“行粮”。 

 标准是佐领每月给银六两,每日米八合,马草两束,料五升;骁骑校每月加银四两。 

 按照当时的消费水平,八旗子弟依靠着铁杆庄稼,以及灰色收入和双倍工资,生活条件是相当好的。 

 但现在,清廷不得不削减了旗人的饷粮。虽然引起了旗人的不满,但也真的是无力继续按时足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