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528章 长盛不衰的关键

 小乱小治,大乱大治。这句话的意思和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一些类似,但却并不完全相同。 

 从乱到治,不一定就是经历战乱的惨痛,但前提是一定要有混乱,才能够改革变革。 

 改革和变革的程度,则取决于社会混乱的大小。 

 现在的大明,虽然还未完全光复,但一系列的改革,还是大大促进了战后的恢复和重建,社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安定下来。 

 这与人的心理有关,饱经战乱,遭到异族压迫打击的人民,更容易得到满足,更期待安定和平的生活。 

 正因为基本要求低,容易满足。同时,战后人口的大量减少,也减轻了社会矛盾。 

 即便是没有黄立推动的大改革,还是按照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所谓的“太平盛世”也会来临。 

 所以,黄立也没有太过欣喜,太过骄傲。只不过,他关注的是人们的精神面貌的改变,是真正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他也在观察臣子们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的反应,以及执行力和理解力。 

 战后的重建,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军民的生活,官府的运转,更重要的则是思维和精神上的改变。 

 说是改变,已经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在对外扩张上,现在的大明已经露出了獠牙,先后占领了上缅甸和湄公河三角洲的大片土地。 

 如果说伐缅还有复仇的意味,那出兵占领湄公河地区,就没啥可说的了。 

 而且,伐缅第二阶段作战,以及向马来半岛出兵,就更显示出皇帝的意旨,以及大明将来的国策走向。 

 当然,对此,不管是内阁阁臣,还是其他大臣,表面上支持,实际上都各有各的想法。 

 “只要不是劳民伤财,不是穷兵黜武,开疆拓土自然是好事。”洪育鳌喝着香茶,微笑着说道:“既不影响北伐大业,又能为北伐提供帮助,两全齐美。” 

 毛寿登垂下眼帘,似乎在望着茶碗上袅袅的热气,也似乎在思索着洪育鳌的话,一时并没有开口。 

 张煌言沉吟了一下,说道:“现在看来,万岁还是有节制的。至少没有影响北伐的军事行动。本官只担心将来,那些征战的武将,会乐此不疲,屡番兴兵。” 

 这是三人闲暇时的一次小聚,并不是正式的商议,说话聊天也就能够轻松随便一些。 

 但三句话不离朝政,聊着说着,又谈到了已经开始的军事行动。 

 大明禀承于儒家文化,也有作为泱泱大国、中央王明的行事原则。其中,不兴不义之兵,对周边小国施以仁义,或许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这与现在明军的恃强凌弱,或者说是侵略扩张、抢掠财富,显然是有些背道而驰的。 

 何况,鞑虏未灭,北方蒙古未靖,便继续向海外用兵,影响还是有的,尽管不是很大。 

 张煌言是着眼长远,担心皇帝尝到了甜头,一发而不可收,把大明的国力耗费在对外征战上。 

 历史上的殷鉴值得吸取,隋炀帝杨广如果不是两征高句丽,耗尽了民力财力,只凭修大运河,也能彪炳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