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牛角落
从家里出发,先是往左顺着路走到一半的位置,然后向右走横过田埂,爬上清水塘的塘堤,继续顺着路一直往前走,拐过左边的一个小石桥,就是牛角落了。牛角落的左边是梯田,右边和后面全是山,最里面是更高更密的山,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头。
想要采到好蘑菇,就不能走前人的老路。元医生走到一处不起眼山脚,双手攀住栎树的根部,双脚蹬住上坡上几处坑洼的凹陷,一使劲,蹬着脚就钻进了山。
山上满是马尾松,下层长着白栎树,这是一片人工造就的山林。高大的松树,生命力顽强,四季常青,蓄材效率高。白栎树再生能力强大,砍伐后很快又能生长,是作为燃料的理想灌木。
村里的山林,都已经分配到了每家每户。每年秋天,白栎树叶枯黄开始从树枝上掉落,人们就会开始“砍柴”。
砍柴就是把自己山里的白栎树,从根部砍断,用藤绳捆成一大捆一大捆的木柴,挑回家里,堆放在屋檐或者杂屋里,风干后作为来年一年的燃料之用。
在这里,山林足够宽广,属于每家每户的山地广阔,栎树深密,所以他们把自己家的山地进行分割,轮换砍伐,同一片山林大约要两年才会被砍伐一次。因此山林的生长,总能保持活力,不至于“焚林”。山林里附生的生态,也能得到保持,也不至于“涸泽”。定期砍伐的山林,灌木不会过于深重茂密,以至于人迹不能进入。
沿途不断有各种颜色蘑菇,在冷色调的地面背景下,巨微皆现,如同散落的宝石,但元医生丝毫不为所动。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往上爬,直到爬上了山顶。
山顶是一小块平地,前面,左边,右边,都是更高的山顶,山顶与山顶之间是一条马背型的山脊。
他继续往右顺着山脊,快走到山脊的最低处,突然从左边的一处灌木丛的空隙里下了山,走了不到五十步,绕过一片茂密的树丛,眼前是一片相对比较平缓的空地。
空地上白栎树稀疏,稀稀落落地长着丝毛草和苔藓。元医生在空地上仔细搜索,终于发现两处地面的苔藓和松针微微隆起的痕迹。他用手小心地扒开,一丛土红色的,表面泛着绿晕的蘑菇映入眼帘——这就是蘑菇中的珍品“雁鹅菌”了。
这里,就是元医生此行爬山的目的地之一,也是他采摘“雁鹅菌”的秘密基地其中的一个。
来的正是时候,菌丛还没有长开,差不多才鸡蛋和杯口大小,菌褶还是往下收着的,它们全身还是高贵的赭红色,菌面圆圆的,点缀着一些黄绿的色晕。如果晚来半天,它们长大了,菌面就会往上伸展开,颜色也会变成绿色,营养和口感就会大打折扣。
元医生先从旁边的松树上,折下许多细嫩的松枝,把它们垫在竹篮的底部和四周。然后小心地从蘑菇从里,把长大了的蘑菇,一个一个挑摘出来,轻轻地放入篮子里,当整丛里的大蘑菇都挑尽,只剩下弹珠大小的小蘑菇。元医生又把扒开的苔藓和土层重新覆盖回去,恢复原样,尽量不影响小蘑菇的生长。
蘑菇是通过孢子繁殖的,留下小的,长大成熟,明年的“雁鹅菌”才有保证。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这里的人们虽然说不出这样的大道理,但他们无一不在忠实地践行着。
采完这里的蘑菇,元医生再次搜索这片空地,和周围的草丛,确认没有遗漏,于是爬回山脊,然后往左沿着山脊继续往上,又越过两个山顶,进入了牛角落的深处。
头顶是高大茂密的松树,重重叠叠,遮蔽了天空;四周密密麻麻,错落排列着深红色的松树干,余光扫去,放佛站立着一个一个的人;茂密的灌木丛下,是一层厚厚的松针和栎树叶。有时候会突然传来一声沙沙的声响,可能是小动物跑过,也有可能是风从树间渗进来,吹动枯叶的声响。
独自在山林里穿行,元医生感觉自己与世隔绝,穿行在另外一个世界。元医生加紧了脚步,很快爬上了山顶。山顶树木稀疏,白色的天空透了进来,感觉又回到了人间。
元医生看了一下四周,确认了一下自己的位置,然后他继续顺着东边的山脊往下走,走到一半的位置,他穿过左边的灌木丛。这是一段大约二十来米的断崖,应该是在多年前发过坍塌而形成的。因为年代久远,断崖的坍塌处已经重新长满了青苔、杂草、灌木和半大的松树。
元医生顺着土崖的斜坡滑下,来到崖底,在草丛和树叶里仔细搜寻。很快他就在一棵松树下的草丛堆里,发现了一窝“雁鹅菌”。接着,就有第二窝……。
依然是大的采走,小的留下。元医生把它们一个一个小心地摘下来,装进篮子里,又仔细的搜索了一遍,确认没有漏网之鱼,又从原路返回爬上山顶。
元医生刚刚爬上山顶,听见对面山脊上,灌木丛“哗哗哗哗”地一阵激烈的翻动,有人正要从里面出来!元医生赶紧往前走了几步,离开山脊,迎面走了上去。
从灌木丛里钻出来的,是同村的何细军,也是村里出名的“采蘑菇能手”。
何细军今年三十来岁,中等的个子,方脸,瘦瘦的。头上带着一顶发霉泛黑的草帽,穿着一身发白的军绿色长衣长裤,脚上穿着雨靴,背着一个大竹篮,手上拿着一把弯刀。
他应该是出来的很早,草帽、衣服都已经被山里的雾气打湿了,在衣服本来的底色上透着水气的深色。背后的篮子里,已经装了半篮的各种蘑菇,大大小小,五颜六色,背绳把他的肩膀压出了一条深深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