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都是书里读来的(求追读!)
吕布想了想,觉得眼下还不能泄露自己的穿越者身份。
吕布跟诸葛亮、庞统、徐庶相交尚浅,并不完全了解他们的为人。
哪怕是刘备,虽然吕布非常受其欣赏和信任,但也无法预知他会是何种反应。
吕布担心,一旦泄露自己的秘密,结果可能是完全无法预料的。
若非万不得已,就没必要暴露自己。
吕布于是决定继续隐瞒自己的背景。
现在,他得尽快拿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把这个漏洞给补上。
还好,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吕布也了解一点儿史学相关的知识。
这里就得聊聊史书的编写过程了。
第一手的史学资料,绝大部分来自于史官的记录。
每当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时,史官们就会记下: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某人某事。
把这些记录进行汇总和整理,就能得到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比如《春秋》和《资治通鉴》。
除了编年体之外,另一种影响更为深远的史书体裁,是由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
包括《史记》在内,所有的二十四史都是这种体裁。
它的特点是,以人物为主。
史学家把与该人物最相关的事件串连起来,写成一篇传记。
帝王和皇后的传记称作纪,其他人的则称为传。
把这些人物传记分门别类地汇总起来,再加上一些时代相关的天文、地理、历法、官职等相关的志,便构成了一部纪传体的史书。
普通读书人接触到最多的,便是这类纪传体的史书。
关于东汉的史书,最有影响力的便是南朝宋范晔编写的《后汉书》。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版本的东汉史书,像是东汉官修的《东观汉记》、晋朝司马彪的《续汉书》、晋朝华峤的《后汉书》、晋朝张璠的《后汉纪》等等。
范晔吸收了其他东汉史书的精华,融会贯通,写出了广受赞誉的《后汉书》。
从此之后,其他的东汉史书慢慢地就因无人问津而逐渐失传了。
关于东汉历史的书中,最早的便是《东观汉记》。
它是由东汉官方主持,从东汉初的汉明帝时期,一直持续编撰到了最后的汉献帝时期。参与者也都是一些名家,包括前期的班固,以及后期的蔡邕、马日磾、杨彪、卢植等人。
书名原为《汉记》。在大部分时间里,这本史书是在洛阳南宫东观编撰的,所以被称为《东观汉记》。
史学家在撰写史书时,经常会引用相关史书中的资料或者内容。
比如班固的《汉书》。其中很多西汉前期人物的传记,几乎就是照抄自《史记》,只是修改了其中的一些字词。
范晔《后汉书》中的内容,应该也会存在于《东观汉记》中。
当初董卓将汉献帝从洛阳挟持到长安时,是司徒王允把洛阳兰台、石室图书档案一一收集整理,带到了长安。这其中就包括了《东观汉记》。
吕布跟王允交情很好,之后又一起密谋,诛杀了董卓。
有了这层关系,趁机翻阅一下《东观汉记》,也是说得过去的。
想到这里,吕布终于松了一口气,想出了一个补救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