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0章 有些人(4)
“更别提活跃在东南沿海的海军力量了。”
“真要是西洋的一些群体,起了什么坏心思,在东南沿海的海上力量,必然会叫他们有来无回的。”
“那要是内外勾结呢?”
阎应元皱眉道:“如果是纯粹的西洋群体生出觊觎之心或者来犯,本官倒不是特别的担忧,毕竟我大明的海上力量,那同样也不是吃素的。”
“可真要有这类汉奸,将东南的一些薄弱地带,出卖给西洋群体的话,难保就不会出现差池的。”
此言一出,叫那人沉默了。
在过去,大明可吃过这方面的亏,不止是晋商,这还有东南海商,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是什么事都敢干出来的。
如果不是天子高瞻远瞩,敏锐的察觉到这些猫腻,以叫有司去展开排查,揪出这些奸佞败类,大明蒙受怎样的损失,还真是说不准的。
“行了,不聊这些了。”
内心烦躁的阎应元,摆摆手道:“先前叫你派人,去将东南的消息,还有漠南及中枢的事宜,传递到两广总督府,此事做的怎样了?”
“已经派人送去消息了。”
那人听后,当即作揖道:“算算时日,这两日,陈督堂就会知晓这类消息。”
“如此就好,如此就好。”
阎应元轻叹道:“近来要处置的事宜太多,一些紧要的事,如果本官忘记的话,你一定要及时提醒。”
“喏!”
那人再拜道。
考虑到大明疆域辽阔,为了增强地方间的联系,还有一些地方,对于更高层次的了解与掌控,朱由校会命一些群体,负责转递各类内参,好叫他倚重与信赖的那些肱股,即便是处在各地,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大明的整体动向。
像天津,松江,新安这几处特殊地域,它们彼此间的联系就很紧密。
……
当阎应元心忧东南时局之际,彼时的陈奇瑜却在注意着中南半岛,还有南洋地区。
“魏忠贤在东番的时候,跟不在东番的时候,这时局还真是不太一样啊。”陈奇瑜表情严肃,翻阅着手中的密报,语气低沉道。
“这魏忠贤才离开东番多久,南洋的一些地区局势就不稳了,这直接影响到新安海贸的规模。”
“祖大寿、郑芝龙等一批群体间的矛盾,现在是愈发突显出来了,一个个真是忘了我大明在东番等地的海上力量了。”
“督堂,这其实是正常的。”
一中年听后,看向陈奇瑜道:“南洋这个地域,动荡才是主旋律,因为只有动荡了,所以才会有利可图。”
“就像祖大寿、郑芝龙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南洋一带崛起,那就是因为魏忠贤想进一步加快东番的开发与治理,所以需要一批能打的群体,来帮助东番维系好外围安稳,还有获取各种资源。”
“这一部署本就有利有弊,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今下的东番能有这等规模,与这一部署是密不可分的。”
“倘若没有这一部署的话,只怕东番想达到今日的规模与体量,至少还需要三到五载的积攒才行。”
对于国朝而言,想要迎来大的发展,就必须要进行原始积累,而这一过程,往往是伴随着血与泪的。
朱由校正是清楚这些,所以在开始推行集约型手工制造业,他就有意识的向外进行找补,这样能减轻不少内部矛盾。
毕竟大明处在多灾的小冰河时期下,底层群体的压力与担子本就很重了,倘若还不管不顾的朝他们身上找补,这样就算是能达到一定成果与规模,但到头来啊,势必会被层出不穷的起义给破坏掉。
所以大明今下采取的措施,那就是出现受灾的地方,会集中一批受灾群体,叫他们分流安置到一些地方去,而在这过程中,通过在外部找补回来的钱粮与资源,来砸到这些地方的产业建设中。
这样一来,产业工人有了,外来钱粮也有了,一旦形成一定的规模,那就坚定不移的对外开拓。
天津是这样。
松江是这样。
新安是这样。
而通过这些重要的区域,又带动着周边的地域,别的区域不提,仅是大明沿海地区,只要能够沿着这种模式发展,那么就能一步步的发展起来。
“现在要重视起来了。”
陈奇瑜眉头紧锁道:“东南诸省又出现变故了。”
此言一出,叫中年露出惊愕之色。
东南出状况了?
不应该啊。
按理来说,出现状况的不是漠南一带吗?
“别的区域怎样,本督管不到,但是在两广地带,特别是新安,断然不能有任何的闪失。”在中年的注视下,陈奇瑜正色道。
“接下来这段时日,对于北郑南阮的贸易,那些商号必须要加紧才行,特别是粮食方面的。”
“越是在这等态势下,粮食供给就越是突显出来,两广的粮食储备,虽说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想要确保较长时间的安稳,这还是不够的。”
“此外还有对莫朝的监视,也必须要加强才行,这股残余势力,现在面对北郑的威胁,一再的想拉我朝下水,这算计断然不能叫其得逞了。”
“喏!”
中年当即作揖应道。
“去,把总督府的人都叫来。”
陈奇瑜似想到了什么,伸手对中年道:“有些事要进一步明确才行,除了本督提到的这些,对于海贸,对于东番等处,两广这边也要做出些调整才行。”
“另外派人跟在两广的鸾卫去信,叫他们协助两广增强对壕镜的监察,本督总觉得有些人,可能会趁此变动会做出些什么事来。”
“卑下即刻去办。”
看着中年离去的背影,陈奇瑜的眉头紧锁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广所增设的职权扩大不少,这其中就有不少是牵扯到海外与中南的,也恰恰是这样,朱由校才会叫陈奇瑜就任两广总督。